Top

以自我為中心,不行嗎?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 2016-11-28
親子話題
◎陳生慶(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主任)


許多學校都會訂定「每週中心德目」,像是勤儉、負責、合作、公德…,以推動生活教育。而有些學校會採取學生法庭的做法,說是讓孩子學會自己負責?不過,在森林小學,既不德目也不法庭,我們開生活會。森小特有的生活會,是一個自由表達意見、練習傾聽別人的好機會,讓大人小孩透過一起討論,思考跟解決生活中共同的困擾。

這次,我們要來談談掃具遭破壞的事。

有一段時間,大概是受到星際大戰的影響,森小的許多孩子都渴望擁有一把「光劍」,於是,掃把和畚箕就持續遭殃了... 尤其,為了提供品質較好的掃具,學校購買的掃把都是金屬的握把。才剛補買一批,立刻又被玩壞一批。

也許有人想問,直接禁止不准小孩玩,不就好啦?事實上,一般的「明令禁止」,如果沒有搭配懲罰或獎勵,通常令出難行。更何況,比起「被禁止」、「怕被罰」,我們更希望孩子的行為改變,是奠基於思想的啟動,發揮人的主體性,也就是小孩經過辯證思考後,主動做出的選擇和決定。

由於孩子們當時剛看過動畫「借物少女」,這一場生活會的名稱刻意取作「惜物少年」。一開始,先問小孩:「惜」跟「借」有什麼差別?小孩說,惜是心部,所以是用心愛惜的意思;借,要有一個借的對象,所以是人部。

接著,秀出多款「舊機換新機」的手機廣告,拋出第二個提問:你喜歡把東西用得很久很久,還是一直換成新的?「當然是新的啊!」孩子們自然的回應。小何老師說,她的筆電已經用了十年,每一支手機也都會使用五、六年以上,原因是,她都會幫它們取名字(例如筆電叫作「小黑」),一旦取了名字,就會和物品「有感情」;另外,她曾經聽過一個說法是:手機晶片上有一種礦物原料,全球只有一個小國家在生產,而那個地方幾乎都是雇用童工挖礦,有幾次她的「小紅」出了問題,但只要一想到那些兒童的處境,她就寧可花錢維修,也不輕易更換新機,後來更發現,其實只需要花一點點錢,就可以讓手機再用好久好久。

看到孩子們冒出不太一樣的神情,我趕緊打鐵趁熱:有一回我要掃地,卻發現「小橘」(學校掃把跟畚箕的顏色)幾乎都被拆解了,找不到任何一組完好的、可以用的掃具。原本,它們可以使用非常久,可以一代一代傳給日後的森小小孩,但現在,全都成了垃圾... 一路鋪陳至此,掃具被破壞的問題才終於浮現,這是為了照顧小孩的感受;生活會,是為了共同解決問題,而不是要公審問題的製造者-接著請小孩猜:人們丟掉的東西,最後會去到哪裡?

目前有一個觀點是,「我們的垃圾桶,是鯨魚的胃。」讓小孩看真實的照片,引發反思:太平洋上有一個面積比台灣大四十倍的垃圾島;在台中擱淺死亡的領航鯨,解剖發現,胃裡全都是塑膠袋;除了鯨魚,還有海豹、海鳥、海龜… 都受到人類廢棄物的波及和影響。

另外,再提供孩子第三種「惜物」的角度:有人把能用的東西變成垃圾,有些人卻窮盡心力,重新替廢棄物賦予生命。看到一系列發揮創意、使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作品,孩子們驚嘆著,彷彿也被重新賦予了什麼。

最後,請大家一起想想,我們可以怎麼做?同時,我事先安排了一位「過來人」受訪:六年級的小方說,他大概到四年級時,都還會玩掃把。後來為什麼不這麼玩了?小方說,郭郭轉來之後,有一天他們發現,不拿掃把柄對打、徒手過招,更好玩,花樣更多!之後,就再也沒有破壞過掃把了。有沒有什麼想對學弟妹說的?小方笑笑地說:「不要再玩掃把了啦!掃把是用來掃地的。」郭郭也在台下附和:「如果想學新的招式,可以來問我們,我們可以教你喔!」

隔天,有一個孩子特地跑來找我,說:「早餐吃飯糰的時候,會一人用掉一個塑膠袋,可不可以建議學校,以後改吃壽司,用海苔包,不要再用塑膠袋了?」

另一次生活會,是處理孩子們「晚睡」的問題。

平時和孩子們對話,我們有一項原則是:對於小孩「已經知道的事」,就不需要一再地重複;要談,就盡量說「他們還不知道的事」。為何常有許多大人抱怨小孩「講不聽」?關鍵就在,當小孩完全可以預期大人要說什麼時,他們何必再聽我們多說一遍呢?

在森小,因為進行過「睡眠」的學期主題,孩子們對相關的知識都已經相當瞭解了,首先,只簡單複習一下早睡的好處、熬夜的影響。接著,從小孩的角度提出質問:我就是不想長高,不行嗎?我就是不想變聰明,不行嗎?我就是想早點死掉,不行嗎?我就是不想早睡,不行嗎?

我問大家,以上四句話,有哪一個字反覆出現?有小孩說「不行嗎」,有小孩說「不想」,最後,有小孩說:「我」。是的,這四句話,都只有「我」,而沒有「別人」。人可以照顧自己,是很重要的能力,但人不能只有顧到「自己」,還需要想到別人,在乎別人,尊重別人。

請小孩猜:熬夜,除了會影響自己,還會影響到哪些「別人」?小孩說,生活老師;也有小孩說,爸媽,因為會讓爸媽擔心。我補充:還有生活主任、行政人員,還有同寢室的、想早睡的其他人,以及,隔天上課的老師們。

這場生活會的核心概念是:文化會影響每一個人,而每一個人也都在形塑這個文化。為了讓小孩體會這個觀點,我先拉遠一點,比較台灣/日本/中國的文化,特別是在日本的經驗:

1. 在日本的地鐵上,為了不影響到左右的乘客,人們會將報紙折得很小,說話音量也放得很輕。

2. 有一回在日本買東西,店家原先提供手提的紙袋,當工作人員發現外頭下起雨了,就主動幫客人加上一個可以重複使用的塑膠罩子,避免紙袋被雨淋濕。

3. 有一年愛智之旅,小孩在超市掉了錢包,隔了好幾個小時再回超市找,櫃檯人員都已經換班了,但顯然他們有被交接這件事,立刻非常高興的交還錢包,感覺甚至比找回錢包的小孩還要高興,而且,裡面一毛錢也沒有少…

課堂上也舉了其他台灣/日本/中國的例子,這些經驗,當然不能代表所有的台灣/日本/中國人;但接觸一次、兩次、三次之後,就會感覺,這個國家的人好像有一種文化,是習慣為別人設想的/或是只顧自己的。這樣的文化,會影響、帶動其他的人,所有人再繼續形塑、強化這個文化。

最後,請孩子們一起想想:「森小的文化」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跟定義自己?

從生存的角度來看,每個幼小的生命,都應該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隨著生命的發展和成熟,漸漸從「自我中心」過渡到「能站在他人的立場」。協助小孩社會化,並不意味著「磨掉」孩子本身的特質,而是協助小孩跳脫自我中心,能將視角拉得離自己遠一些;而協助孩子社會化的目的,是為了讓他能真正與別人生活在一起。

生活教育,不能只單方面提供大人想說的,還是得以「小孩」為本,必須從孩子的真實需求出發,擴大孩子的意義世界,召喚孩子的內在驅力,並為他們保留「試錯」的時間與空間;否則,再多立意良善的生活教育,都只不過是一句句政治正確的口號和教條而已。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329

 

關於作者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為了協助更多父母及老師深刻地瞭解孩子、掌握教育的好方法,集結整理了森林小學及... 更多

  1. 做自己的艱難
  2. 看見創傷,成為創傷知情 —— 讀《深井效應》感想
  3. 森小利誘小孩!?──與森小主任林青蘭談「四不」教案
  4. 透過他的眼光,看到了初衷
  5. 自主學習,從自主挑戰開始
  6. 教小孩面對衝突?從自身做起
  7. 老師也會霸凌學生?會,而且很嚴重!
  8. 成為小一新生前必須會的事情?
  9. 請告訴孩子:不論如何,你都是有價值的
  10. 安親班帶大的孩子們
  11. 要很小心
  12. 哄小孩洗碗
  13. 考第一名,為了您們的笑容啊!
  14. 玩具車
  15. 認真交朋友
  16. 孩子有問題,都是爸媽的錯?
  17. 學校老師一直要我帶孩子看醫生
  18. 孩子想要的東西,該不該給?
  19. 我的孩子是過動兒?
  20. 小孩怕看醫生怎麼辦?
  21. 是誰貼了孩子標籤?
  22. 孩子搞破壞,父母怎麽辦?
  23. 小孩頂撞,怎麼辦?
  24. 難溝通的孩子怎麼了
  25. 小孩吃飯這件事
  26. 小孩不寫作業,怎麼辦?
  27. 以自我為中心,不行嗎?
  28. 別讓「禮貌」成為委屈人的藉口
  29. 我不想告訴你,我的暑假生活
  30. 叛逆不是病
  31. 請用道理說服孩子
  32. 森林小學故事~不只是丟一個雞蛋而已
  33. 不要再打我了,拜託!
  34. 老師 !不體罰就不會教了嗎?!
  35. 成績不好,是哪一種病啊?
  36. 每逢佳節必焦慮~返鄉團圓恐懼症
  37. 溝通的難題~傳達不出的關心
  38. 透過「想要」,看見「需求」
  39. 大人懂得猜心又貼心,紛爭化為領略人性的美好
  40. 弟弟有的,哥哥也都有!
  41. 教出會思考的小孩
  42. 如何喚起孩子的〝感覺〞
  43. 帶小孩搭飛機
  44. 孩子有困難,我卻越幫越忙?
  45. 小孩吶喊,因為大人聽不見!
  46. 我的孩子會說髒話
  47. 開口前,先用心
  48. 月考分數,你滿意嗎?
  49. 我家孩子有「老二情結」,怎麼辦?
  50. 擔心孩子沒朋友,先成為他的第一個好朋友
  51. 孩子不能「說到做到」,怎麼辦?
  52. 字的美醜 vs. 學習態度
  53. 如何陪孩子訂正數學考卷?
  54. 無條件的愛是不管孩子嗎?
  55. 讓孩子有愛人的能力
  56. 孩子在外地求學,我好擔心..
  57. 品格比分數更重要
  58. 孩子常和我爭「公平」,怎麼辦?
  59. 活出好的樣貌,才能給女兒好的支持
  60. 為了過動兒,掬淚不斷
  61. 3C生活裡,如何拿捏親子關係?
  62. 孩子在學校遇到問題,該不該幫?
  63. 孩子又怕又愛聽鬼故事,怎麼辦?
  64. 不適應老師,要不要轉班轉學?
  65. 去讚美、去陪伴,就對了!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