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考第一名,為了您們的笑容啊!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 2018-01-15
親子話題

◎李佳燕

       「我們完全沒有給他壓力啊!他考試考差了,我們也從來不曾責備過他,更不可能打他。我們告訴他,無論他考幾分,考第幾名,都沒有關係,凡事盡力就好。」

       我望著孩子頭頂一大圈,不多瞧幾眼也難的奇異光禿。嚴格說來,那不能以光禿形容,因為那一片與周圍比較之下,明顯稀鬆許多的髮量,並非如推草機推開的平整一片草坪,而是像麻雀烏鴉或蝗蟲胡啃過的一簇簇稻草叢。不想讓孩子覺得尷尬,我只停留了幾秒,便刻意挪移開了眼光。

       「但是,月考一到,他便一面讀書一面抓頭髮,讀一個晚上的書,拔得滿地都是頭髮。考試成績公布出來,只要名次退步了,他更是邊哭邊拔頭髮。我們一再勸他,沒有關係,下次更加努力用功,把名次掙回來就好了啊!可是,他根本聽不進去…」

       看得出來,明明是青春煥發的十二、三歲英挺俊少年,卻因為計較於學業成績,而外貌走樣,父母有說不出來的心疼,苦口婆心道盡各種說詞,卻仍然難挽孩子為了紓壓,像抓到安撫奶嘴般地隨手往頭頂一抓的反射。

       「如果他考了全班第一名,你們會不會給他什麼獎勵?」

       「那是一定會的,鼓勵他要維持下去啊!他很重視榮譽,也是值得嘉許的。」

       「所以,你們還是希望他努力考第一名?」

       「是啊!這是很自然的吧!大家不都是這樣嗎?」

       孩子的母親丟出一個讓我低吟許久的詞–「榮譽」。什麼是榮譽?考第一名是基於榮譽感嗎?相反的,不在乎考試分數的孩子是缺乏榮譽感嗎?像我們這種不夠積極督促小孩讀書爭分數的父母,根本是阻礙孩子成為有榮譽感的好公民嗎?想起我一位姪女,讀高中時,班上同學都不願參與學校運動會的大隊接力比賽。她到處勸同學,提醒大隊接力競賽關係到班級的榮譽,結果,同學是這樣回應她的:「參加大隊接力,放學還要留下來練習,這樣我補習怎麼辦?那些沒有參加的同學,回家便可以拼命讀書,我們參加比賽的,在學校被操,回家累個半死,書也沒有辦法唸了。大隊接力比賽就算獲勝了,我月考考爛了,妳要負責嗎?」

       所以,月考考爛了,與榮譽感有關嗎?兒子有一回月考,成績單拿回家,是全班三十一名。我依稀記得他們班上就三十幾位同學,於是再問兒子確認一下:「我記得你們全班好像只有三十幾位同學,是吧?」「對啊!三十四位。」「所以,你是全班倒數第四名?」「是啊!這樣不就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嗎?」兒子面不改色地把我經常掛在嘴上的話,拿來回應,伶牙俐齒的程度,令我頗覺得榮譽感十足。

       但是,更讓我引以為傲的是,下一回月考,兒子考了二十八名,進步了三名。我看著成績單說:「真的說進步就能進步,進步就在你掌心中嘛!好強啊!」兒子臉上卻毫無笑容,他說了我永遠牢記於心,不忍遺忘的一段話:「是進步了三名,可是,也就是說有三個同學,他們被我擠下去了,他們不知道會不會很難過?」我望著兒子,一時語塞,竟然回了這樣的話:「好吧!那你自己決定下次考試要不要再進步吧!」

       從小讀書到大,大考小考,身經百戰,每個孩子都被訓練如羅馬競技場的神鬼戰士,砍倒對手,才有存活的機會。我從未聽過有任何一個人,因為成績進步而心疼成績退步的同學。而兒子更清楚地點出:學校排名次,事實上是鼓勵競爭,競爭的本質是殘酷的,是踩在弱者的身軀往上爬。追求個人競爭的台灣教育,與強調團隊合作的教育精神,相去甚遠。

       這種心疼同學成績考差了的動人情愫,我一位姪女更是將其發揮到了極致。這女孩數學能力超強,數學考試一定是全班最高分。一日,拿了一張只有五十六分的數學考卷回家,我姐輕描淡寫地說:「哇!這次的數學,一定出了世界困難的題目了!」結果姪女回道:「不會啊!很簡單啊!我考了九十六分。這張五十六分的考卷是我隔壁同學的。我看她拿到考卷一直哭,便問她怎麼了,她告訴我這張五十六分的考卷如果帶回家,一定會被她爸爸狠狠的修理,她好害怕。於是,我安慰她,要她放心,我的考卷可以和她交換,只要把考卷的名字互相改過來就行了。她還很擔心地問我:『妳爸爸媽媽看到妳考五十六分,不會生氣嗎?』我說不會啦!我無論考幾分,爸爸媽媽都不會在乎的!」

       父母在乎或不在乎孩子的成績,毋須多言,孩子其實都敏感地能體會。

       我會因為聽聞電影「海角七號」很好看,而且必得在電影院裡,與眾人一起觀賞,享受眾多生命共歡樂共悲傷的群體感,才過癮,因此,等號稱影癡的兒子一放學,我們一家三口帶著阿嬤,便直衝電影院,在日文與中文的野玫瑰歌聲中,滿足地返抵家門,兒子才幽幽地說:「我明天要月考…」我們也曾在台東旅行時,兒子提醒我們:「媽媽,我明天要數學補考…」兒子的爸只好先帶兒子連夜趕回家,留我一人與兄弟姊妹們繼續旅行。

       於是,在兒子考大學之前數個月,曾經有驚世駭俗之大哉問。他問我:「媽媽,妳到底希不希望我大學考好一點呢?」這一問,非同小可,這不是最基本的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般眾人皆知必然的人生道理嗎?但是,兒子說:「可是,妳從來沒有說過!」

       是的,我從未說過考試要考第一名,兒子的反應,提醒了我:當影響孩子最重要的大人,也就是父母,對考試成績無明顯表達意見時,孩子可能並不了解分數的附帶價值;相反的,孩子對分數的錙銖必較,父母又貢獻了多少呢?有時,我們可能把沒有說出話,就視如沒有任何作為,其實,我們的表情,早已說盡我們的喜怒哀樂。當孩子成績考壞了,我們嘴巴說沒關係,卻面露不悅的表情;當孩子考了滿分回來,我們彷彿中了樂透的笑臉,早已說足了一切!

       許多父母一再強調,表示他們並未要求,是孩子自我要求太嚴格到令父母擔心。針對這種情況,我總是建議父母做這樣的改變:當孩子考試考一百分時,請板著臉孔,不發一語,更不誇讚,表情冷淡地在考卷上簽名,即將考卷交還給孩子;但是,如果一向考試都考八九十分的孩子,這回只考了五六十分回來,請爸爸媽媽務必臉上笑容綻放,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興高彩烈地簽名,並告訴孩子:「你終於考這樣的分數回來了!太棒了!晚上我們去吃牛排大餐吧!」當我這樣建議時,也在旁聆聽的小孩經常會插嘴道:「那誰還要考一百分啦!」

       孩子總是期待獲得父母的誇讚與疼愛。當他拿著考壞的成績單回來時,父母就算不打不罵,可是嚴峻的臉色、勉強擠出來的笑容、「你就是不夠用功,你就是太粗心」的指責,無一不是打在孩子臉上無形無聲的巴掌。孩子渴望看到父母稱許的笑容,為了那笑容,他會寧願拔光自己的頭髮。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 334

關於作者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為了協助更多父母及老師深刻地瞭解孩子、掌握教育的好方法,集結整理了森林小學及... 更多

  1. 做自己的艱難
  2. 看見創傷,成為創傷知情 —— 讀《深井效應》感想
  3. 森小利誘小孩!?──與森小主任林青蘭談「四不」教案
  4. 透過他的眼光,看到了初衷
  5. 自主學習,從自主挑戰開始
  6. 教小孩面對衝突?從自身做起
  7. 老師也會霸凌學生?會,而且很嚴重!
  8. 成為小一新生前必須會的事情?
  9. 請告訴孩子:不論如何,你都是有價值的
  10. 安親班帶大的孩子們
  11. 要很小心
  12. 哄小孩洗碗
  13. 考第一名,為了您們的笑容啊!
  14. 玩具車
  15. 認真交朋友
  16. 孩子有問題,都是爸媽的錯?
  17. 學校老師一直要我帶孩子看醫生
  18. 孩子想要的東西,該不該給?
  19. 我的孩子是過動兒?
  20. 小孩怕看醫生怎麼辦?
  21. 是誰貼了孩子標籤?
  22. 孩子搞破壞,父母怎麽辦?
  23. 小孩頂撞,怎麼辦?
  24. 難溝通的孩子怎麼了
  25. 小孩吃飯這件事
  26. 小孩不寫作業,怎麼辦?
  27. 以自我為中心,不行嗎?
  28. 別讓「禮貌」成為委屈人的藉口
  29. 我不想告訴你,我的暑假生活
  30. 叛逆不是病
  31. 請用道理說服孩子
  32. 森林小學故事~不只是丟一個雞蛋而已
  33. 不要再打我了,拜託!
  34. 老師 !不體罰就不會教了嗎?!
  35. 成績不好,是哪一種病啊?
  36. 每逢佳節必焦慮~返鄉團圓恐懼症
  37. 溝通的難題~傳達不出的關心
  38. 透過「想要」,看見「需求」
  39. 大人懂得猜心又貼心,紛爭化為領略人性的美好
  40. 弟弟有的,哥哥也都有!
  41. 教出會思考的小孩
  42. 如何喚起孩子的〝感覺〞
  43. 帶小孩搭飛機
  44. 孩子有困難,我卻越幫越忙?
  45. 小孩吶喊,因為大人聽不見!
  46. 我的孩子會說髒話
  47. 開口前,先用心
  48. 月考分數,你滿意嗎?
  49. 我家孩子有「老二情結」,怎麼辦?
  50. 擔心孩子沒朋友,先成為他的第一個好朋友
  51. 孩子不能「說到做到」,怎麼辦?
  52. 字的美醜 vs. 學習態度
  53. 如何陪孩子訂正數學考卷?
  54. 無條件的愛是不管孩子嗎?
  55. 讓孩子有愛人的能力
  56. 孩子在外地求學,我好擔心..
  57. 品格比分數更重要
  58. 孩子常和我爭「公平」,怎麼辦?
  59. 活出好的樣貌,才能給女兒好的支持
  60. 為了過動兒,掬淚不斷
  61. 3C生活裡,如何拿捏親子關係?
  62. 孩子在學校遇到問題,該不該幫?
  63. 孩子又怕又愛聽鬼故事,怎麼辦?
  64. 不適應老師,要不要轉班轉學?
  65. 去讚美、去陪伴,就對了!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