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森小利誘小孩!?──與森小主任林青蘭談「四不」教案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 2018-12-31
創意教養

在森小,四不的標準是大家一起去談、去感覺的。去學習判斷,某些行為是不是罵人或欺負人,而不是死板板的說某些行為可以、某些行為不行。譬如以不晚睡來說,「不晚睡很明確嘛,因為那有訂出一個時間,這個最容易判別了。但是,這當中還是會有一點照顧人的情況在。譬如小孩會問說:『我那天就是身體很不舒服啊,所以我沒有辦法睡著,就晚睡了,那算不算?』我們會跟他說你那麼不舒服,已經很難受了,我們那一天就不算好了。」

「那當中還是有人性,對於人的理解跟照顧。這個東西被老師們擺在比較前面。」青蘭說,「所以小孩只要有被理解、被照顧,就不會要用一個嚴格的標準去框別人。也就是說,那個標準有大家的共識在,可是當中,還是可以有一點點小挪移,那個是有對人的理解在。」研討會上最令人驚奇的,大概就是森小的「四不」教案吧!

人本一向提倡老師不應該使用獎懲機制來做為教學手段,但是「四不」卻使用了小禮物做為獎勵的手段。甚至在研討會上,面對有人提問學生會不會是因為禮物才去做四不,青蘭很明確地指出:「我確實有拿東西誘惑人。」只是她接著又說:「但我不是誘惑他佔有那個禮物,是想要他達到自我實現的大方向。」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在台下的我也聽得一頭霧水,利誘不就是利誘嗎?哪有分什麼為了佔有禮物還是為了自我實現?可是在研討會上青蘭也提到,在森小的學生,如果自己覺得沒有達到「四不」的標準,是會主動拒絕領獎的。這怎麼可能呢?如果禮物就是目的的話,學生有可能會主動放棄?這未免太夢幻了。

 

► 禮物的目的性 vs. 標誌性

當我提到「四不」和一般常見、記好寶寶獎章換獎品的活動,感覺十分類似,究竟差別在哪裡的時候,青蘭想了想,說:「一般的那種獎懲方式,禮物本身是重點,學生最後要得到的是禮物。但是在我們四不的推行當中,禮物只是一個助力或……一個『標誌』,就是標誌他做到那件事情。所以能不能做到不打人、不罵人、不欺負人、不晚睡,才是這整個活動的目的,所以我覺得有不太一樣。」

那會在事前跟學生解釋,為什麼要不做這些事情嗎?「會,因為已經好多學期了嘛!所以我們在推行時跟過程中,小孩就會真實在體驗,當他可以不打人、不罵人、或不欺負人、不晚睡的時候,他可能會比較愉快一點,或者跟人的相處比較不會有衝突。」

「也就是說,其實四不是大課題。」青蘭說。

聽到這句話,我才意識到為什麼原本對四不會有那種,拿糖果騙小孩要乖的感覺。不打人、不罵人、不欺負人、不晚睡,這四樣實在太像是規訓了,太像是大人為了要省時間省麻煩而發明出來,要讓自己輕鬆一點的方法。但青蘭說,四不是大課題,「他活著,行走坐臥,跟人相處,很重要的大課題。那個禮物只是在標誌這段時間你做到了,我讓你有一個小紀念品,讓你知道說,『喔,我在這段時間裡有做到這些事情。』」

也就是說,原本要讓老師省麻煩的方法,在森小,卻是老師們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跟心力讓小孩學會的事情。「當他擁有那個禮物的時候,他知道他的四不有做到什麼、或沒做到什麼,知道在過程中他是跟誰有不愉快,還需要處理或者已經處理過了。小孩累積的能力是這個,而不是焦點放在我要這個禮物或不要這個禮物。」

 

► 大人的控制心 vs. 自覺心

「還有一個是說,我們也不會拿『這樣你就沒有這個禮物』來做為跟孩子語言互動上的提醒,反而會是說,不打人或不欺負人,或這樣的行為可能就是欺負人,比較是在討論那些行為本身。」在四不的過程中,孩子不會事先知道禮物是什麼,都是在頒獎那一刻才知道;而大人也會有警覺,不會用禮物來跟小孩說,東西有多麼好、沒拿到會很可惜等等。

聽起來,森小在「四不」活動中的小禮物,感覺有點像是登山時的登頂紀念碑,沒有人登山是專程只為了跟登頂紀念碑拍照而去的,但是登頂紀念碑卻是完成旅程的重要象徵,和紀念碑的合照不單單只是表示跟「跟紀念碑合照」這個舉動,而是表示了你在整趟旅途中所獲得的種種體驗。

「有一個重要的是,大人們必須有自覺,在語言中不會拿那個禮物來控制他們。而是把焦點放在,怎麼樣可以不打人、不罵人、不欺負人、不晚睡,怎麼樣可以做到這些事。」青蘭說,「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小孩在這整個過程當中逐漸學習,要練習看自己就好,他不會拿來衡量別人。所以,這裡有一種氛圍很好,就是舊生們逐漸會有一個能力是──他知道這件事是給自己的挑戰,而不是拿來監視別人。」

當然剛開始執行的時候,多多少少會有這種情況,像是會覺得某個人不應該得獎,或是因為自己拿不到,心理就覺得難過、酸葡萄。「就會覺得說,欸那個人不能拿獎,因為他跟我有過不愉快。但是我們會很認真跟小孩談,如果事件本身是真的,我們會再找到他說的那個小孩,讓他們有機會談談。老師在處理這個事情的過程有公開跟公正,小孩就也會覺得說,他不平的感覺有被照顧。」

「所以一開始多多少少會有一點點拿來解釋別人,或是說這個人不能 、那個人不能,可是後來小孩越來越有能力是看自己。」青蘭說。

 

► 規範是威權,還是照顧?

在體制內學校,常常看到老師需要疲於奔命應付所謂「公平性」的問題,有一個人得獎了,另一個人就舉手質疑;或是規則成為告狀或威脅的工具,學生之間彼此用「猴~你欺負我,不能拿獎!」、「老師你看他罵我!」這樣的語言互動,作為師長,不回應好像顯得偏袒,但回應了又似乎是在鼓勵學生之間用這種扭曲的方式相處。我問青蘭是不是在森小有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又要怎麼處理?

「這個事情有兩面嘛,一個是,他想要求一個更合理的評審制度。」青蘭說,「那其實這個拿捏的標準,當你拿來看別人的時候,其實你同時也拿這個標準在衡量自己。」

在森小,四不的標準是大家一起去談、去感覺的。去學習判斷,某些行為是不是罵人或欺負人,而不是死板板的說某些行為可以、某些行為不行。譬如以不晚睡來說,「不晚睡很明確嘛,因為那有訂出一個時間,這個最容易判別了。但是,這當中還是會有一點照顧人的情況在。譬如小孩會問說:『我那天就是身體很不舒服啊,所以我沒有辦法睡著,就晚睡了,那算不算?』我們會跟他說你那麼不舒服,已經很難受了,我們那一天就不算好了。」

「那當中還是有人性,對於人的理解跟照顧。這個東西被老師們擺在比較前面。」青蘭說,「所以小孩只要有被理解、被照顧,就不會要用一個嚴格的標準去框別人。也就是說,那個標準有大家的共識在,可是當中,還是可以有一點點小挪移,那個是有對人的理解在。」

這很像是一個民主社會當中,規範成形的過程。並不是有一個強硬的威權規定不做哪些事才會對大家好,而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感覺,什麼樣的對待方式,能讓別人愉快、也讓自己愉快。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可以增加自己對人的理解,也可以理解到人在這些事情上,會有它的困難或她需要被協助的地方,同時學會照顧自己的感覺和照顧別人的感覺。

 

► 如果孩子不想遵守呢?

為什麼是這四不?青蘭說,這是老師們討論之後,覺得是最基本的,一個人如果能做到,應該會過得比較開心的四件事。不打人、不罵人比較容易理解,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應該要學會更好的方式來跟人互動。不欺負人也是類似的,不晚睡對身體健康對成長發育有比較好的影響。

「那以前也曾經要跑出五不、六不,譬如不罵髒話,或不亂丟垃圾。但後來就覺得,那個也……像是罵髒話包含就在罵人裡面,丟垃圾那件事情,就不是那麼根本的,關於人活著的樣貌。在一般學校可能不丟垃圾會是重要的,但我們覺得,那個只是外顯行為當中一個,最容易被改變的。然後如果他改變不了,我們就想別的辦法。」

那有沒有小孩會堅持不要禮物、也不要遵守這四不?青蘭說,不要禮物的孩子會有,「因為我們推這個也十年了嘛!十年二十個學期,每學期可能推三輪到四輪,所以很多小孩在這裡時,會有一段時間他會反映出一種,『我不要』,特別是五六年級。」即使得獎了也不領,但青蘭說,這沒什麼問題,她是會唱名,但不會說服孩子非要拿禮物不可。

另一種情況會是比較讓老師們在意的,「還有一種是說,其實他一直做不到,他不是真的不想領那個禮物,他是一直做不到所以領不了,於是就嘴巴上說我不需要;或者是他很明確的知道,他不想控制自己不罵人,那這就是另外一個問題,那我們可能就會想針對這個現象,看能怎麼幫這個小孩。」

「因為禮物,可以拿而不拿,這沒什麼好說的。但如果他不拿,其實是有別的原因,或者是他其實很想拿,但是他沒辦法,這是另一種。也就是說,整個四不推動的過程,我們都很清楚,大人之間有個共識是,要協助小孩能做到這四樣。」 

「這麼多年大概只有一兩個學期,小孩有很明確的說,他才不要配合老師。但當他這樣講的時候,他跟我們的關係還是好的。」青蘭說,「應該是說,我們的理念價值很簡單,就是人要讓自己過得比較愉快,然後跟別人相處得比較愉快,就這麼簡單的東西。所以他自己知道、也認可這個價值,只是那個過程或手法,他可以不同意啊,我們也覺得沒關係。如果他不同意,也能好好跟人相處,也自己過得滿好的,那OK,如果他不同意但是他過得很不好,如果有這種狀況,那我們要幫忙的是,讓他可以過得好,而不是要說我訂了一個遊戲規則,你非得來玩不可。」

 

► 教育要協助孩子開展生活

教育的其中一個目的,在於開展人的生命。時刻關照孩子的狀態,鼓勵他嘗試不一樣的,能讓他過得更好的生活方式,是老師應該承擔起來的責任。有時候自由會被錯誤解讀成放任──如果他打人會讓自己比較愉快,那也許大人不應該去阻止、如果他被人打了,應該要自己學會保護自己──以為這樣才是成長。

但成長不是這樣子的,沒有人生下來就會這些許許多多和人相處的好方法。「四不」的意義,並不在於讓小孩得到禮物,而是讓小孩學會更好的、更讓自己愉快的相處方式。

關於作者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為了協助更多父母及老師深刻地瞭解孩子、掌握教育的好方法,集結整理了森林小學及... 更多

  1. 做自己的艱難
  2. 看見創傷,成為創傷知情 —— 讀《深井效應》感想
  3. 森小利誘小孩!?──與森小主任林青蘭談「四不」教案
  4. 透過他的眼光,看到了初衷
  5. 自主學習,從自主挑戰開始
  6. 教小孩面對衝突?從自身做起
  7. 老師也會霸凌學生?會,而且很嚴重!
  8. 成為小一新生前必須會的事情?
  9. 請告訴孩子:不論如何,你都是有價值的
  10. 安親班帶大的孩子們
  11. 要很小心
  12. 哄小孩洗碗
  13. 考第一名,為了您們的笑容啊!
  14. 玩具車
  15. 認真交朋友
  16. 孩子有問題,都是爸媽的錯?
  17. 學校老師一直要我帶孩子看醫生
  18. 孩子想要的東西,該不該給?
  19. 我的孩子是過動兒?
  20. 小孩怕看醫生怎麼辦?
  21. 是誰貼了孩子標籤?
  22. 孩子搞破壞,父母怎麽辦?
  23. 小孩頂撞,怎麼辦?
  24. 難溝通的孩子怎麼了
  25. 小孩吃飯這件事
  26. 小孩不寫作業,怎麼辦?
  27. 以自我為中心,不行嗎?
  28. 別讓「禮貌」成為委屈人的藉口
  29. 我不想告訴你,我的暑假生活
  30. 叛逆不是病
  31. 請用道理說服孩子
  32. 森林小學故事~不只是丟一個雞蛋而已
  33. 不要再打我了,拜託!
  34. 老師 !不體罰就不會教了嗎?!
  35. 成績不好,是哪一種病啊?
  36. 每逢佳節必焦慮~返鄉團圓恐懼症
  37. 溝通的難題~傳達不出的關心
  38. 透過「想要」,看見「需求」
  39. 大人懂得猜心又貼心,紛爭化為領略人性的美好
  40. 弟弟有的,哥哥也都有!
  41. 教出會思考的小孩
  42. 如何喚起孩子的〝感覺〞
  43. 帶小孩搭飛機
  44. 孩子有困難,我卻越幫越忙?
  45. 小孩吶喊,因為大人聽不見!
  46. 我的孩子會說髒話
  47. 開口前,先用心
  48. 月考分數,你滿意嗎?
  49. 我家孩子有「老二情結」,怎麼辦?
  50. 擔心孩子沒朋友,先成為他的第一個好朋友
  51. 孩子不能「說到做到」,怎麼辦?
  52. 字的美醜 vs. 學習態度
  53. 如何陪孩子訂正數學考卷?
  54. 無條件的愛是不管孩子嗎?
  55. 讓孩子有愛人的能力
  56. 孩子在外地求學,我好擔心..
  57. 品格比分數更重要
  58. 孩子常和我爭「公平」,怎麼辦?
  59. 活出好的樣貌,才能給女兒好的支持
  60. 為了過動兒,掬淚不斷
  61. 3C生活裡,如何拿捏親子關係?
  62. 孩子在學校遇到問題,該不該幫?
  63. 孩子又怕又愛聽鬼故事,怎麼辦?
  64. 不適應老師,要不要轉班轉學?
  65. 去讚美、去陪伴,就對了!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