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愛鬧脾氣又抓著不放,沒關係嗎?

大好書屋 | 2022-07-29
創意教養

(圖 / 免費圖庫Pixabay)

 

有些父母會問:「當孩子在賣場或餐廳過分鬧脾氣時,能不能直接把他們抱離現場?」或是:「萬一是稍微嚴重的情況,例如:孩子因為生氣而丟東西或打父母、咬自己的手時,怎麼辦?」、「能不能用手抓住孩子或抱起孩子,阻止他們繼續動作?」同時又擔心:「父母使用這種高壓的態度,會不會對孩子造成創傷?會不會導致孩子的性格出現問題?會不會反倒讓孩子無法好好表達情緒而變得更生氣,甚至在長大後變得有攻擊性?」

如同前文所述,孩子會有段難以自主控制情緒與行為的時期。此時,父母需要積極協助孩子好好控制情緒與行為。與其要求24個月大的孩子看著眼前想買的東西而鬧脾氣時必須忍耐、等待,直接將他們帶離現場會是更好的選擇。原因在於,當吸引孩子的東西從眼前消失時,他們自然也不會那麼難受。

萬一行為已經完全無法控制,孩子甚至可能會傷害自己或他人時,又該怎麼辦?假如無法控制怒火的孩子試圖朝著某人丟東西,父母當然得抓住他們的手,避免傷害任何人。無論是孩子本身或他人造成安全上的問題,父母都必須阻止他們。阻止孩子的行為,同樣具有教育意義─教導孩子「不可以朝著他人丟東西」。

不過,若是沒有安全疑慮、可以稍微再觀察一下的情況,其實不一定需要對孩子進行肢體上的制約。肢體上的制約,通常適用於存在安全疑慮時,絕對不是基於父母的憤怒或懲罰的目的而實行。若隨著父母的情緒而出現態度不一致的情形,對孩子在成長過程的學習毫無幫助。換句話說,肢體上的制約僅適用於為了教育目的而採取始終如一態度的「調整」,絕對不可以按照父母的情緒起伏去教訓孩子。

相反的,置身於絕對需要即時介入處理的境況時,同樣得避免父母不知所措,被搶走主導權或是被孩子帶著走的情形。當孩子出現爬上餐桌、忽然沒來由地在人車同行的路上奔跑等危險行徑時,父母當然必須制止他們。父母只要秉持著自己是基於教育目的而必須阻止孩子的信念行動即可。在危急狀況時,保護孩子的安全絕對是首要之務。等到孩子的情緒變得冷靜、行為變得緩和後,再溫柔地告知他們緣由也不會太遲。

這個案例或許有些極端,但我曾經遇過一位入住精神科病房的青少年。他只要一生氣就會朝著他人丟東西,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在車道上狂奔等無法控制行為的情況。基於可能會對自身與他人造成危險,只能不得不勸導他住院接受治療─當然了,這位學生並不想住院。因為一旦住院便無法照自己的意願行動。然而,後來他告訴我:「在醫院裡不能照自己意願行動,反而感覺更安心。」面對「住院」這種強制手段,竟然反倒帶給這位學生安全感。

在難以自主控制的狀態下,來自外在的協助反而能帶給孩子安全感。原因在於,孩子並不是「出於本意的憤怒與鬧脾氣」,而是連他們都控制不了自己才會做出種種危險行徑。如果孩子能透過憤怒、鬧脾氣以外的其他方法,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大可不用刻意費力做出那些行為;尤其沒有必要去做那些對自身也可能造成危險的行為。因此,父母可以先協助孩子脫離危險情況後,再教導他們適當表達自己要求的方法。當孩子學懂如何以其他方法表達與處理情緒後,便會逐漸熟悉如何多樣化地表達自己的心情與狀態。

像「緊緊抱住」這種肢體上的制約,即是父母高度主導性的調整方法。屬於調整方法,不等於這個舉動是絕對的正確或錯誤─用於必要的情況即是正確,用於不必要的情況即是錯誤。

意即唯有在絕對必要的情況之下,父母才應該積極地阻止孩子。這種時候,請先放下不安與愧疚。處在安全受到威脅的情況時,確實需要肢體上的制約。

不過,絕對不可以打孩子當作懲罰。做出體罰行為的父母通常都會以「基於教育目的」、「為了教導孩子分辨是非對錯」為由,但這麼做非但達不到任何教育效果,更是法律所不允許的行為。體罰,只是教懂了孩子「可以對他人使用武力」而已。孩子不僅不會藉由體罰領悟自我控制的能力,甚至還會因此學會「為了達成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的錯誤意識與攻擊性。

 

像朋友的父母?有威嚴的父母?

有些父母希望自己能與孩子像朋友般相處。原因在於,這類父母想和孩子建立平等且相互尊重的關係。父母與孩子能像朋友般相處,當然不是壞事,但父母可不能因此毫無「威嚴」地任由孩子的主張擺布。某些專家主張「請不要對孩子使用敬語1」的原因正是如此。對孩子使用敬語無妨,但不應該因此失去威嚴。

當孩子做出有問題的行為時,父母必須積極地進行調整。如果孩子的行為明顯存在「安全疑慮」,父母更應堅定信念,採用始終如一的態度實行。訂定明確的標準並對自己的教養方法有信心,能避免成為優柔寡斷與態度搖擺的父母,即是為人父母者擁有「威嚴」之道。

1 譯註:韓文可分為敬語與半語;半語多用於對同輩或較自己年幼的人,有時亦有蔑視之意。

 

 

➤ 看好文‧拿好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
到活動頁按讚留言,就有機會獲得《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這樣?》一本喔!

 >> 參加贈書活動 << 

活動期間:2022/7/29(五) - 2022/8/4(四))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書   名: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這樣?
出版社:大好書屋
作   者:崔治鉉 최치현
譯   者:王品涵

 >>好書這裡買<< 

掌握成長訊號×教養三核心,
精神健康教授解答兒童心理、情緒、行為、社會性難題!

國網路書店讀者9.7星評,蟬聯家庭類書TOP 100四週,
知名兒童精神健康醫學科教授,以發展理論結合諮商經驗,
全面解答父母關於幼兒&兒童的情緒、心理、社會性、行為等問題,
紓解育兒困境,讓孩子在安穩的家庭關係中健康成長!

關於作者

大好書屋
大好書屋

是幸福「家」的推手! 喚醒父母的教養觀、繪本看世界、傳遞生命善真與夢想、連結... 更多

  1. 有效提升成績的學習法
  2. 相信自己做得到,就能改變一切
  3. 從培養學習習慣開始,擺脫三分鐘熱度
  4. 很愛孩子,卻還是很憂鬱..
  5. 對孩子的事感到煩心,就會對丈夫發脾氣..
  6. 對孩子感到抱歉,總是變成怪物媽媽?
  7. 愛鬧脾氣又抓著不放,沒關係嗎?
  8. 為了工作,無法整天待在孩子身邊
  9. 適當的挫折不是選擇,而是必要
  10. 科技鼓勵我們不間斷地進行多工處理
  11. 科技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12. 自信心如何成為孩子的超能力
  13. 當孩子弄得亂七八糟卻不肯收拾的時候..
  14. 當你每天早上催促孩子「動作快一點!」而感到不耐煩的時候..
  15. 當孩子說「我沒有自信、好害羞」而僵住的時候..
  16. 不給糖就搗蛋!孩子吃糖好嗎?
  17. 如何避免塑化劑?
  18. 如何增加孩子的免疫力?
  19. 同理與側耳傾聽
  20. 稍微偏離正軌也無妨
  21. 以稱讚提高自尊感
  22. 我的快樂,我作主
  23. 覺察內心的不滿
  24. 認真和孩子講話和生活
  25. 學習理財,從善用時間開始
  26. 孩子,也需要知道家裡的收入
  27. 該怎麼與孩子討論金錢
  28. 正向教養的27種核心態度之一:改善你的溝通技巧
  29. 幼兒園和托兒所 - 學齡前日常教養問題的解決方案
  30. 和朋友吵架 - 學齡期日常教養問題的解決方案
  31. 2歲就能學會!利用「代辦事項磁鐵」完成時間管理術
  32. 4-6歲適用,把小孩喜歡的遊戲應用到收納整理中來!
  33. 讓孩子一個人也能輕鬆完成收拾整理!
  34. 願你們是散播喜悅與愛的小天使
  35. 書之必須,閱讀之必須
  36. 同理他人,給予溫暖的支持
  37. 有限的選擇
  38. 大人必須糾正霸凌情況
  39. 尊重學生課堂外的興趣,創造情感連結
  40. 溝通與表達
  41. 性別 VS. 專注力
  42. 觀察孩子情緒的秘密
  43.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遊戲是一個社會化過程-理解幼童行為成因,幫助孩子適性發展、培養生活技能
  44.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何謂不當行為?-理解幼童行為成因,幫助孩子適性發展、培養生活技能
  45.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遵守規矩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理解幼童行為成因,幫助孩子適性發展、培養生活技能
  46. 有明確理由!學習不會三天捕魚、兩天曬網
  47. 孩子沒創意?因為你習慣給標準答案
  48. 親子互動方式,決定孩子的未來
  49. 不要讓孩子的行程過滿!他們才能練習計畫自己的空閒時間
  50. 如何影響孩子自己做決定,父母別焦慮~《別急著給糖吃,先教孩子思考》
  51. 『等待』讓孩子學會尊重、耐心與自我滿足~《別急著給糖吃,先教孩子思考》
  52. 《當孩子的超人爸爸》爸爸是女兒心中理想的男性形象
  53. 《當孩子的超人爸爸》找回爸爸在家中的「存在感」
  54. 《當孩子的超人爸爸》成為孩子的大玩伴,激發孩子無限潛能!
  55. 《當孩子的超人爸爸》每天撥出10分鐘,和孩子獨享一對一的寶貴時光!
  56. 《找回單純快樂的自己:向孩子學幸福》孩子是小小科學家,鍥而不捨的好學精神
  57. 《找回單純快樂的自己:向孩子學幸福》現在立刻馬上!一刻都不能等,就是當下
  58. 《幼兒教養現場SOS!》不做吼媽,冷靜處理孩子的不當行為
  59. 《幼兒教養現場SOS!》「睡前儀式」4要素,讓孩子擁有整晚的健康睡眠
  60. 《孩子不再三分鐘熱度》為什麼「收拾」那麼重要?養成孩子收拾好習慣
  61. 《孩子不再三分鐘熱度》學習正確的「責罵」方法
  62. 《幼兒教養現場SOS!》有效處理,消除孩子鬧脾氣
  63. 《孩子不再三分鐘熱度》稱讚育兒法,讓每個孩子自動自發!
  64. 媽媽不生氣,50招搞定搗蛋男孩!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