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Mella園長談教養:不打孩子,真難?!

Mella的幸福蒲公英 | 2015-01-29
創意教養


照片是麒麒於青青牧場 O.S."嗨!大家好啊!我是哥哥麒麒"

昨天去幼稚園的例行顧問會議中,和老師們提到了體罰的問題,一開始有老師表示,現在應該沒什麼打小孩的問題吧,但討論的結果卻發現,其實大部分的人,還是根深蒂固的存在著「不打不好教」,或是「打了才有效的觀念」。

其中一位老師就分享了她和姪女的故事。 上小學的姪女因為貪玩,不顧家人的擔心和一再的叮嚀,和朋友玩到沒有在準時的時間回家,這位老師覺得事態嚴重,所以硬是打了她姪女一頓,好讓她姪女了解事情的嚴重性和家人的擔憂。這位老師也提到如果和大人們言語上的暴力比起來,適度的體罰其實對孩子來說並不會不好,反而可以嚇阻他們不當的行為。

聽在耳裡,我心中卻起了很多疑問,如果今天犯錯的是家人或朋友,你一再叮嚀,他卻屢次遲到爽約讓你擔心,你會不會拿出棍子來,好好打他個一頓以示警惕呢?
也許你會說這不一樣,大人們爽約遲到比較不容易有安全上的問題,那我再問你,如果你的好友或親兄弟吸毒(這樣應該比小朋友貪玩晚回家還嚴重吧!),為了讓他知道事情的嚴重性,是不是應該好好的打他一頓呢? 就算送進勒戒所,幫助他戒毒的方式,會是用毒打他一頓的方式嗎?最多應該是使用隔離或是幫助他轉移注意力,培養出其他合適的興趣吧,
那為什麼對孩子的處理方式就會選擇用打的呢?也許你會說,因為他只是小孩嘛! 那我們口口聲聲說要「尊重小孩」,到底又是什麼意思呢?

很多人會告訴我,「哎呀,我小時後還不是這樣被打大的,也沒怎樣啊!」, 真的也沒怎樣嗎?
不瞞你說,我小時候也是被打大的,家裡打,學校也打,而每次我被打的心情都是一樣的,害怕、沮喪、生氣不說,有時甚至還帶著怨恨的心理,在日記上用自己當時覺得最惡毒的字句,氣憤的罵著因為我一再粗心,考不好而打我的媽媽、老師,而我的粗心,似乎也沒有因為每次的打罵而有改進。

至於言語上的暴力,我想沒有人認同過是可以拿來管教小孩的好方法,那又怎麼可以拿來和打小孩相提並論呢?最多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而大人們一再用「適度」這兩個字來合理化自己的動機,但到底「適度」的標準是什麼呢?
曾經動手打過孩子的人就應該知道,當你在動手時,很難處於心平氣和的理性狀態,事後後悔打太重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動手打孩子其實常是出於人類最原始的衝動與以牙還牙的心態,再加上孩子處於弱勢無法回手,更滿足了大人的優越感,很多大人甚至沒有自覺到,以打罵來教訓控制孩子,事實上正是在示範一種最不理性的行為。

以最不理性的行為來教育孩子理性,效果當然可想而知,更何況孩子的模仿力強,很快他也學會用暴力來解決問題,就算因為大人的壓抑而隱藏起來動手的慾望,他卻始終沒有辦法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同現在長大後我再回想起以前粗心的習慣,才發現原來驗算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檢查答案,而不是用相同的方式一再計算,難怪小時候我怎麼檢查都找不到錯誤了。

要培養出理性有教養的孩子就應該給他們方法而不是情緒,不要讓孩子在後悔自己犯錯的同時,還要堤防來自大人的情緒失控,更不要責怪你的孩子老是不懂反省,因為他害怕被打的心情,早已取代自省的可能性。
如果孩子不再犯錯的原因是因為怕被打,那我們永遠就得用打的方式,去提醒他所有的偏差行為,他將會失去判斷與自省的能力,只學會如何觀察大人的眼神和情緒。

而體罰和打罵其實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稍稍掩蓋了直接的衝動,改以間接的疼痛取代,我想很少有小孩會一面半蹲一面反省,或是在接受體力上的操勞時,還一面想著下次要怎麼改進,能不再心裡偷罵處罰者或是自嘆倒楣被抓就算不錯了,而這樣的結果,也不會是我們所樂見的。

能用理性的方式來處理孩子行為上的偏差,絶不是曲高合寡、自命清高的表現,而是對成人的EQ最大的考驗,這絶對是相當不簡單的事,畢竟有太多習慣性的經驗與成長的記憶隨時在暗示我們,又加上原始的衝動反應和打下去後立竿見影的效果,往往讓成人忽略了這樣的行為所造成的傷痕是難以抹去的。

但如果可以給孩子和自己機會,先用隔離的方式稍稍冷靜下來,然後再一起去探討偏差行為的形成原因與可能的解決方法,讓孩子和自己都有機會去思索與成長,相信這樣才是文明世界前進的動力與世界和平的能量。

所以下次當你又舉起手想打下去,或是又想叫你的孩子去罰半蹲時,別忘了想想你最終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要宣洩你的情緒養成行為上無能的孩子,還是要孩子學會自律自省更成熟懂事?深深的吸一口氣再決定吧,因為這全都在你的一念之間。

 

 

Photo Source: samluce.com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