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到處藏著小秘密!孩子樂尋寶~台北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到處藏著小秘密!孩子樂尋寶~台北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到處藏著小秘密!孩子樂尋寶~台北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 臺北市中山區濱江街5號
    • (02)2599-6026
    • 週二至週日09:00-17:00週一及民俗節日館休
     

部落客帶路

藍子兄弟 | 到訪日期:2014-03

來到花博公園,其實除了對園內的展場,緊靠著在旁的「林安泰古厝」一直是我很想就近去看看的。參觀古宅,我和爸爸一向都很有興趣,而面對這樣的老宅院,兩兄弟呢??
從不知為何要來看「古時候」的房子? 這裡到底有什麼好玩的?
到懂得去看屋簷燕尾、屋脊馬背,研究著斗拱造型、雕飾花紋的吉祥象徵。
怡然自得地穿梭在庭園、環繞著迴廊嘻戲,好奇地探索著廳堂、廂房樓閣的陳設。
當然,太深奧的研究不盡然了解,但也能在這樣的老古宅裡自己找到「孩子版」的樂趣。
林安泰古厝就在花博公園行動夢想館後方,只隔著一條馬路,一過就到。
眼看著之後的聚會行程已大遲到了一小時,但近在咫尺的知名古蹟,媽媽我實在禁不起誘惑,忍不住帶著兩兄弟衝過馬路,朝「林安泰古厝」奔去!

林家開台祖先於乾隆年間,由安溪渡海來台,後世於艋舺從事貿易,店名為「榮泰號」,後興建宅第,便命名為「安泰」,至今已擁有160年以上的歷史。
後來因道路拓寬,將主建物遷建至新生公園,並於2000年起成立「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是個很完整中國傳統四合院的古厝建築。

我們一入內,倒不是先參觀正廳大堂,而是先到一旁的庭園參觀。

古代中國人的庭園裡,處處都能感受到在設計上的用意與寓意。
框景的設計,將園林景色框成了一幅幅的圖畫,安安覺得自己很有趣地穿過「瓶中瓶」,嘴裡也唸著:「瓶子代表平安」。

穿梭進了以水流、假山、花木組成的園林,越走園林內越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兩兄弟不斷穿梭其間,還很「土包子」地忍不住大喊: 「哇,好大的花園喔,這個人一定很有錢吧!」

再找到一個吉祥窗格,「蝙蝠代表福氣!」煦煦說。

池水樓閣點綴,果真是個很講究的庭院。

走過玉帶橋,兩人都覺得這橋的造型「拱」得很誇張,碎唸著又陡又小的橋真不方便走。

走在庭園邊的水澗石道,倒有來到深山溪流間的感覺,跳著一個個的小石塊,兩兄弟將它當成了越野挑戰賽。

回到了正廳大堂;堂前的月眉池,在中國的風水上有著聚寶盆的象徵,更有防火、供水、降溫等的實質功能。

這裡正舉辦著「春仔花特展」,展示許多古代婚俗的相關用品。

我們比較有興趣的,是一間間有著精緻雕琢、傢俱陳設講究廂房。
寬敞雕飾細緻的紅眠床、衣櫃、梳妝台。

還有這洗臉台,我的奶奶也有一個,小時記憶中,曾好生地打量一番,研究著它每一處設計的用途,現在收在地下室不曉得流落到那了,好可惜!
問了安安,他果然不知這為何用,一一地為他解釋著,放臉盆用的、掛毛巾用的,他倒是很難想像以前的人,在這樣一個小台子上,便能完成了所有的梳洗工作。

另一側的庭園

▼這個小朋友無論到哪,都能很自在地挖起土來!

這個假山就在入口的左側,造型很特別,就像是畫裡以水墨潑畫而成的山丘,煦煦對這座假山相當感興趣,自行爬上去像在闖關繞迷宮般地探險著,玩畢又忍不住跑來找我和安安,大力鼓吹著安安一定也要上來玩一趟。

▼兩人登山探險去!

由假山上制高處往下看,林安泰古厝的全貌幾乎能盡收眼底了。

(旅遊日期: 2014.3.29)

 

 

文章來源:藍子兄弟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

景點小檔案

林安泰古厝初建於1783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這棟傳統閩南風格的單層2進4合院,是依照民間地理風水習俗而建造的,其屋脊結構採一條龍的單脊做法,以燕尾曲線呈現自然柔和的風貌;外埕舖有紅普石,是當時大陸商船來臺,為避免船身不穩,置於船底作壓艙之用,又稱為壓艙石,它的優點是不長青苔、防滑。材料上大量採用福州杉,石材則採用觀音石,並使用竹釘、木釘,採榫頭方式接合。古厝前的月眉池,造型正如其名,在中國風水中,屬於聚寶收納的型制,不但具有防禦、防火、供水、降溫等功能,更替古厝環境生色不少。走訪古厝內外細細觀察,其中蘊含著無數傳統建築文化的精髓與智慧,也可窺見昔時生活的風貌情境。
(文字取自台北旅遊網)

臺北市中山區濱江街5號
 
(02)2599-6026
 

週二至週日09:00-17:00
週一及民俗節日館休

   
消費資訊 免費
 
其他 無線網路:有,免費 交通:

大眾運輸: 捷運站名:圓山站1號出口→轉搭紅50至新生公園站
公車:72、74、222、285、286副、298、527、642、643、676、紅34(假日行駛)、市民小巴9至新生公園(林安泰)或民族東路口站 

停車場:有

貼心設施 / 服務

關於作者

藍子兄弟
藍子兄弟

"新竹科學園區科技公司公關,「藍子兄弟」親子部落格格主、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 更多

  1. 只換書、不賣書的百年老屋書店~新竹石店子69有機書店
  2. 台版的芭比娃娃,布袋戲的故鄉~雲林布袋戲館
  3. 室內看展覽、室外賞海景~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4. 每顆草莓都想帶回家~苗栗東東草莓園
  5. 走入課本裡的全臺首學~台南孔廟
  6. 日治時代的文人官舍~新竹辛志平校長故居
  7. 原來~小小橡皮擦,學問那麼大!高雄富樂夢Flomo觀光工廠
  8. 看到自己的姓氏嗎?族譜館裡看百家姓~桃園范姜古厝
  9. 挑選自己的船槳,享受划獨木舟遊日月潭吧!南投聖愛營地
  10. 帶著孩子一起探險尋”古”~鳳山平成炮台
  11. 一覽台灣稀有生物的好所在~南投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12. 庭園裡的日式武道館~台南武德殿
  13. 平埔西拉雅文化的山林小祕境~台南綠谷西拉雅
  14. 玉山腳下的部落客~南投東埔布農部落
  15. 一起陪逗趣的Q版書生讀書吧!高雄鳳儀書院
  16. 帶著孩子走出課本~見證砲戰歷史!金門八二三戰史館
  17. 漫遊閩南古厝聚落~金門山后民俗文化村
  18. 地下樓層在湖中!水中生態大驚奇~金門雙鯉濕地自然中心
  19. 沉浸式劇場的防災教育!莫拉克風災重建展示館: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20. 體驗地雷的震撼!小金門鐵漢堡、勇士堡、地雷主題館
  21. 到處藏著小秘密!孩子樂尋寶~台北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22. 小小軍事迷的最愛!榴炮展示與表演~金門獅山砲陣地
  23. 壯闊地下戰備水道!滿足孩子探險心的金門翟山坑道
  24. 教孩子歷史不難!12幅大型油畫展示重要戰役~金門古寧頭戰史館
  25. 在懷舊鐵道上捕捉孩子燦爛的笑容~后里泰安鐵道文化園區:泰安車站
  26. 帶孩子勇闖泥火山、挑戰大碉堡!高雄漯底山自然公園
  27. 濃濃客家味~桃園三坑老街吃透透
  28. 小小軍事迷不可錯過~高炮、機槍展示!小金門湖井頭戰史館
  29. 沿途的蟲鳴鳥叫伴你行~新竹十二寮休閒農業區
  30. 開心變身小泥人!赤腳奔跑在屏東東源水上草原濕地
  31. 白天划船捕魚、夜晚生態探險趣!南投紅木農莊逍遙遊
  32. 讓小男孩著迷的各種軍機~一窺令人欽佩的黑蝙蝠歷史!新竹黑蝙蝠中隊文物陳列館
  33. 帶孩子認識眷村:新竹眷村博物館
  34. 紫蝶幽谷~滿樹飛舞的紫斑蝶:茂林國家風景區
  35. 燭園:自己動手做蠟燭
  36. 里巴哈克農場:親近田園、了解社區農業
  37. 七股鹽山:鹽田採水車、鹽山玩鹽樂
  38. 國立臺灣文學館:百年建築台南州廳
  39. 池南森林遊樂區:懷舊林業步道
  40. 兒童科學園(糖果屋):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41. 新城風糖休閒園區
  42. 見聞美麗的藺草編織文化:藺草文化館
  43. 古蹟漫步:林百貨─府城舊日的繁盛風華
  44.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45. 動力與機械廳: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46. 來去看鯨魚化石!鹽田生態文化村─台江鯨豚館
  47. 觀風聽月景觀餐廳
  48. 豫章坊休閒餐廳
  49. 好日
  50. 高美濕地
  51. 菁寮國小
  52. 香山濕地
  53. 苗栗後龍海線小旅行
  54. 安平古堡
  55. 高雄市原生植物園
  56. 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
  57. 伊達邵親水步道-日月潭國家風景區
  58. 新竹空軍基地
  59. 鹿寮坑濕地農場
  60. 內灣老街
  61. 大埔水庫
  62. 六福村主題遊樂園
  63. 迴龍古道
  64. 舊鐵橋濕地公園
  65. 下坪自然教育園區
  66. 麗寶樂園(探索樂園)~大小孩玩樂攻略篇
  67. 水火同源
  68. 蓮花公園
  69. 木生昆蟲博物館
  70. 台灣滷味博物館
  71. 台灣玻璃館
  72. 四方鮮乳牧場
  73. 金勇DIY休閒農場
  74. 災害防治、防疫戰鬥營: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75. 彪琥台灣鞋故事館
  76. 景大度假莊園
  77. 老古的家
  78. 國立台灣美術館
  79. 廣興紙寮
  80. 衛武營都會公園
  81. 台灣糖業博物館
  82. 興隆毛巾觀光工廠
  83. 豐新鮮兒童教學牧場
  84. 奮起湖
  85. 月眉觀光糖廠
  86. 生命科學廳-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87. 音樂文化園區-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88.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89. 劉興欽漫畫暨發明展覽館
  90. 陶瓷藝術園區-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91. 臺紅茶業文化館
  92. 科學中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