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教出情緒不爆走的孩子》大野狼會來嗎?面對孩子想像中的害怕

新手父母 | 2014-01-05
創意玩教養


一個天氣涼爽的晚上,爸爸和媽媽帶著三寶到附近的大學操場去散步。
爸爸帶著剛上小學的欣欣往跑道上奔去。媽媽一手牽著三歲的佑佑、一手牽著一歲多的安安,慢慢地在跑道外圍行走。
跑道外黑矇矇的,還種了低矮的樹叢。
「媽媽,黑黑,怕怕。」安安說。
「媽媽,大野狼會出來嗎?」佑佑說。
「這裡沒有大野狼。」媽媽說。
「可是暗暗的,大野狼會不會出來?」佑佑又說。
「不會、不會,大野狼不會出來。」媽媽又說。
「媽媽,大野狼什麼時候會出來?」不管媽媽說的話,佑佑繼續說。
大野狼到底會不會出來呢?這件事情變成這個晚上最沒交集的親子話題。



家長們,你們家的孩子聽故事嗎?你有沒有注意過,孩子們其實會對某些故事感到害怕。
比如說,我們家的小孩,以前只要聽到童話故事裡的那個笑得非常猙獰的「壞巫婆」聲音,就會趕快叫我幫他跳過那一段。
有很多家長可能會以為,那是因為孩子還不夠大,所以聽到那些配音的時候,就會自然引發害怕的反應。但其實,著名的心理分析家Melanie Klein 卻說:「聽格林童話故事後,會不會感到焦慮-可以用來做為兒童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標。」

孩子可能這樣想
「故事怕不怕」,反應「壓抑深不深」
在心理學裡頭,有個理論是在談兒童早期對「性」的啟蒙與經驗。這種性的啟蒙,在人類發展上,心理學家甚至發現在三歲以前的小孩就有性方面的衝動和想像。當然,與「性」相關的議題,在社會文化以及人的心理層面,都是較容易被壓抑的:比如說,一個小男孩如果在大眾面前撫摸自己的生殖器、或著黏著媽媽,都有很高的比例是會受到禁止、或者被要求要長大一點……而這都會成為兒童早期心理壓抑的來源。

除了這些表層的行為舉動外,對小孩來說,這個「性」的啟蒙,還和與父母親之間的依戀有關:比如說,很多小女孩都會說:「以後想要和爸爸結婚」。面對這樣的童言童語,很多父母通常是笑笑就過了,但這對孩子來講,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所以我們常會看到,有些孩子會反對父母親手牽手-這些在大人眼裡看來「很可愛」的行為,其實也代表孩子沒辦法取代父母親地位的挫折感。當這些感受不斷在潛意識發生,孩子在聽童話故事時,裡頭的角色與情節,也就跟著把他們心裡的恐懼和想像給引發出來了。

特別是,性和依戀壓抑越深的孩子,對故事就可能更會有越莫名的害怕和想像

「故事內容」往往投影出孩子對與父母親之間關係的想像
除了性的衝動、以及對父母的依戀,童話故事也常常反映出孩子所感受到的、自己與父母親之間的關係。

比如說,我曾經遇過一個小男孩,他真的是對三隻小豬、小紅帽、七隻小羊……這種裡頭有大野狼的情節感到特別害怕。而且他的害怕,是只要聽完故事,就有深深地、大野狼一定會出現在他房間裡的恐懼感,還常常為此啼哭不已、怎麼哄都哄不下來。後來我才發現,原來這個小男孩有一個喝醉酒後,就會回家亂敲門的爸爸……而他總以為,爸爸這樣狂亂敲門,是因為媽媽總和自己睡在一起,爸爸的狂叫聲是為了把媽媽給搶回去的。

於是,這個媽媽會被搶走的失落、砰然大響的敲門聲,就轉成一種對爸爸的敵意與競爭感,而且在不敢講出來的狀況下,轉成對童話故事裡大野狼的想像與害怕!

家長可以這樣做
 三歲以前重安撫,三歲以後聽內容
三歲以前的孩子,如果常常對故事、或對周圍的人事物,有想像中的害怕-從心理學上的發展角度,我們會重視處理的是孩子內在的「信任感」問題。所以比較好的做法,當然是「安撫」,並且讓孩子了解父母會在他的身邊保護他。

至於三歲以上的孩子呢?我們已經知道這種想像的害怕,和性、依戀、跟父母相處經驗的縮影都有關係,所以就更要了解,孩子害怕的內容細節是什麼?而下面幾個是可以和孩子討論的原則:
.具體化:孩子害怕故事裡的什麼?害怕誰?害怕什麼聲音?害怕什麼樣的形象?
.延伸性:孩子為什麼對這感到害怕?這個被孩子害怕的人、事、物,孩子覺得接下來會怎麼發展?
.關連性:孩子如何把自己放到他害怕的故事裡?這個故事與想像會如何讓孩子感到威脅?當然,了解這些以後,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不管大野狼來不來,大人都會拼了命的保護他的。

 檢視自己代表故事裡的哪個角色?
另外, 因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通常孩子會害怕的東西,不外乎是把自己和周圍人事物的相處給扣在一起了(特別是父母親)。如果以這個觀點來看,當孩子遇到想像的害怕和恐懼時,大人倒不用馬上去壓抑或阻斷他這些害怕(特別是三歲以上有溝通能力的孩子)。可以跟著孩子一搭一唱地,把他想像中的故事給講出來、講清楚,父母親便多了一個機會可以檢視:自己在孩子害怕的故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這些不能說或做
●「亂講,沒有大野狼,這裡根本就沒有大野狼。」(這沒有安撫作用,也阻斷了孩子表達與大人之間連結的想像,孩子可能會變得更壓抑)
●「好啦,你乖大野狼就不會出來,你再不聽話大野狼就會出來把你吃掉。」(這無疑是給孩子一個充分的想像,自己被父母親給吞噬掉,可能會造成孩子較退縮、或情緒低落)

 

延伸閱讀:

 

◎更多高效能情緒教養法:

  

教出情緒不爆走的孩子
出版社:新手父母

以淡定的態度陪伴孩子經歷成長中的各種問題,才能營造正向的親子關係,幫助孩子誠實面對、表達、紓發自己的情緒,學習與父母、他人及自己相處。

 

圖片來源:julie手工雜貨舖

關於作者

新手父母
新手父母

針對家有0到12歲孩子的新手父母,提供嬰幼兒及孩子的養育及教育的各種知識、資... 更多

  1. 為什麼會做夢―從「為什麼」開啟滔滔不絕的親子對話
  2. 為什麼吃飽了肚子會凸出來―從「為什麼」開啟滔滔不絕的親子對話
  3. 為什麼?為什麼―從「為什麼」開啟滔滔不絕的親子對話
  4. 《教出情緒不爆走的孩子》我要你幫我做!─ 面對孩子耍賴
  5. 《教出情緒不爆走的孩子》不要!不要!不要!─ 面對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
  6. 《教出情緒不爆走的孩子》媽媽,他打我!面對孩子被欺負
  7. 《教出情緒不爆走的孩子》大野狼會來嗎?面對孩子想像中的害怕
  8. 《給孩子,金錢買不到的富裕》五到七歲─宇宙的主宰
  9. 《給孩子,金錢買不到的富裕》二到四歲─神奇的年齡
  10. 親子按摩:學習寶貝自己及別人的身體
  11. 親子玩瑜伽:用遊戲概念,引發學習熱情
  12. 《阿鎧老師10天就看到成效的感統遊戲》感覺統合的迷思
  13. 《視覺專注力遊戲在家輕鬆玩》透過眼睛來學習,是最直接的方法(包含遊戲試玩~)
  14. 《玩出大能力》「三分鐘」檢視兒童專注力
  15. 《創意玩教養》增強記憶力
  16. 《創意玩教養》自己尋找答案
  17. 簡單學:讓小孩手指更靈活的方法
  18. 《創意玩教養》什麼時候適合進行如廁訓練?
  19. 《創意玩教養》如何教導孩子學會等待?
  20. 《5分鐘玩出專注力》要怎樣透過遊戲玩出「專心」?
  21. 《創意玩教養》孩子不懂分享和輪流?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