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練習「拒絕的勇氣」,一起建立育兒友善環境!

醜爸工作坊: 父母的自我成長園地! | 2016-01-14
親子話題


(圖片來源:Ian D. Keating@flickr CC by 2.0)

「唉唷,你這個呴,要教他啦,吃飯怎麼可以挑食ㄌㄟ!」
「小朋友在哭什麼?長這麼大跌倒還哭,羞羞臉!」

別人的「管閒事」,經常造成家長很大的壓力,甚至不舒服、感到委屈。我們期待親友、甚至路人懂得更多的尊重、給予家長空間與時間。
「叫他們不要管就好啦!」
的確,當我們覺得他人的言行造成我們的不舒服時,立馬制止對方是最「直接」。矛盾的是,相信不少家長跟我一樣,不得不感謝許多路人 (尤其在飛機上願意陪小孩玩、及忍受他們「適應飛行」的人XD) 的「雞婆」。我們不會完全樂見當新手父母需要協助時,路人們兩手插腰、事不關己的樣子。
問題來啦,希望人家參與,但我們又要人家很識相的照我們的規矩走,可能有點不切實際。
那怎麼辦?

 

我們可以把整個助人過程分成「助人者」與「被助者」:

1.「助人者」需要學習「助人時的合宜行為」;
2.「助人者」需要學習「被拒絕時的合宜行為」;
3.「被助者」需要學習「接受幫助時的合宜行為」;
4.「被助者」需要學習「拒絕幫助時的合宜行為」。

2跟4可以說是最難做到的,畢竟,「拒絕別人」與「接受拒絕」多少都需要點勇氣 (甚至是霸氣XD),然而,這兩點卻是最關鍵的。對於第2點,我們能做得很有限,畢竟那是別人的功課 (也可以是我們自己的,當我們的角色是路人時)。因此,第4點就舉足輕重啦!
當我們對他人的協助感到不舒服時,該怎麼辦?一方面我們正掙扎著面對孩子,也同時在處理自己的焦慮,卻還要顧及到如何回應他人的關心……媽呀,這真的是很崩潰啊!
相信很多人跟醜爸一樣,就是一把抓起小孩,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不過每當我溜走後回頭想想……其實,只要在離開前,以平和、有禮、但堅定的語氣告訴對方「謝謝關心,我們需要一點時間冷靜/溝通/談談。」這樣,應該比什麼話都不說、慌慌張張地竄逃,還好一點吧?(更別說怒瞪人家一眼....)
我們一般不見得會怒目而視、甚至長篇大論與人辯解;然而,不溝通、不回應,離開後卻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對自己、路人、甚至孩子,可能都有負面的影響。孩子看在眼裡,是否也失去一次學習如何「合宜拒絕」「他人好意」的機會呢?

「剛剛那個阿嬤想要幫忙,但馬麻不想要,就跟她說『謝謝,我跟她講講看。』」
「不過馬麻還是覺得有點害怕,因為我不認識她。所以就牽著你走到旁邊。」
「你剛剛會害怕嗎?想要我抱抱你嗎?」

孩子知道,害怕仍舊可以面對,因為媽媽跟他一樣正在練習,跟他一起建立強壯的「拒絕的勇氣」。
我們希望孩子默默、委曲地離開,還是禮貌、平和、但堅定地拒絕別人的好意? (敵意時更需要)
建立一個友善的育兒空間,需要助人、與被助者,都能展現出合宜的行為。我們可以自然地伸出援手,當他人婉拒時也能欣然離開;大方地接受他人的好意,也禮貌客氣地說謝謝不用了。

開始與孩子一起練習「拒絕幫助時的合宜行為」吧!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