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親愛的父母,是不是遇到教養瓶頸了?

醜爸工作坊: 父母的自我成長園地! | 2015-10-29
親子話題

「我需要更了解自己,才能用我的方式前進,而不是照抄教養書…」
「我也覺得『照表操課』之後,變得心會累!」

(圖片來源:Gordon@flickr CC by 2.0)

媽媽們的心聲,是否也打中了你內心的疑惑? 父母們,如果覺得累了,可是因為你發現……

  1. 原來是個人經驗談:許多人熱愛分享個人的教養經驗,這些經驗很容易引起觀眾情緒上的共鳴 (例: 第一個月從沒連續睡超過3小時的媽媽,非常能認同有類似經驗作者的痛苦);然而,雖然文中提出的方法不見得有客觀的證據佐證,但因為讀者已在情緒上認同了作者,因此也以為他們提出的做法也具有參考價值。
  1. 資訊重複:許多資訊其實是老調重彈,或是重組肉被不同作者換個方式烹煮,乍看之下以為自己長知識了,其實許多都是早已熟知的道理。
  1. 一般性方法不適用於個人:我們都不願意錯過所謂通過大眾肯定的「妙招」,因此不假思索地先用再說…..但就像玻璃鞋只鍾情灰姑娘,即使一點點的差異,不適合的方法即難以在個別家庭的教養現場發揮作用。
  1. 見樹不見林:許多教養方法需要搭配使用,例如同理孩子情緒的同時,行為的界線必須掌握得當,否則父母很容易因為孩子強烈的行為反應而失去持續同理的動機 (例: 媽媽試圖在同理孩子的情緒,但孩子仍持續攻擊行為)。這兩者看似相悖的方法,要如何同時使用? 時機比重如何拿捏? 家長也許不易從不同文章書籍中整理出脈絡來。
  1. 方法背後的道理與個人信念衝突:父母愈熟習許多教養理論與技巧時,相對的也會開始「有想法」,發現某些方法背後的道理其實並非我們的菜。例如,原本亦步亦趨跟隨親密育兒的媽媽,可能會漸漸覺得給孩子更多的限制是比較合理的選擇。

當父母們發現上述五點、或開始對學習到的教養知識、技巧感到疑惑、甚至不滿時,你可能已經進化了!

我們在「摸索」教養方式的過程中,一開始非常仰賴「外部」專業資訊:包括書籍、網路文章、前輩的建議…等等,而對於自己的想法與判斷則信心不足。然而隨著知識與能力的累績,及透過自己血淚交織的經驗值,我們被「啟蒙」了!漸漸的,我們變成決定教養方式的主體,而非被動接受的客體。原本戰兢、惶恐的新手父母,在選擇與判斷能力與日俱增的同時,卻開始對原本嫻熟的方法感到疑惑,或對某些專家稱頌的原則猶豫起來…….

此時,部分父母即開始調整自己的觀念與習慣,更仰賴自己的直覺與觀察,而把外部資訊調降到「參考書」的地位;有些父母卻反而進入焦躁,一方面覺得外部資訊不適當,另一方面卻又無法找到一個合情合理的教養方式…..即進入了所謂的「教養瓶頸」。

瓶頸是另一段旅程/練功的開始

教養瓶頸是在告訴我們,需要把目光,從孩子身上多點轉向自己

孩子會進行有機體成長,我們也是;為了孩子我們努力學習,這學習不但幫助我們每日的養育工作,也默默滋養我們的心靈。然而,當心靈在我們不注意的情況下成長到一定程度時,即需要我們的「專心投入」來跨過成長的門檻,方能進一步擁抱嶄新的自已。

例如,是否有即使都懂、知道這方法真是太棒了、甚至有100%的信心你可以做得很好,但就是不想用該方法的經驗? 也許你的成長經驗充斥著他人的要求與苛責,不斷地命令你要配合、去適應,逼得你以討好他人作為平安成長的條件。幸運的是,在人生的某個階段,你找到改變的勇氣,翻轉了討好他人的人生,終於可以做自己了!……人生又給了你一道二選一,你愛孩子,但無法接受「為他人改變自己」這個選擇,即使那改變似乎無傷大雅,但過去的掙扎….努力…..吶喊…….. 

---------------------------

是否有了孩子後,對婚姻的觀感變了? 對伴侶的期待有180度的轉彎? 與伴侶間早已存在的溝通問題,已悄悄地轉化成因教養歧見而起的衝突? 婆媳問題與先生不支持的態度,巨大到讓你只能想盡辦法改變孩子? 妻子對於孩子的要求過嚴,終日全家生活在不安情緒中?.....................

過去的「照書養」,是為我們鋪陳「從心養」的前奏。我們從他人的智慧與經驗,依稀畫出如何與家人相處的輪廓,但要能讓彼此的關係往下紮跟,向上生長,則是要回到我們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最根本環境—家庭—及我們自己。

---------------------------

我們不追求小確幸,也不是大革命,而是真誠地面對自己的軟弱與恐懼,不再以社會能接受的理由妥協自己。

我一點都不喜歡帶孩子,這樣我是糟糕的母親嗎? 天底下的母親都要充滿熱情的照顧孩子嗎?
我討厭婆婆、更氣先生的軟弱,但我是不是太不知足? 我是不是不知好歹?
孩子是我生的,我是否該負最大的責任? 別人的冷嘲熱諷讓我快撐不下去!!
為孩子想……那誰為我想!!!

母親的角色,是許多女性生命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而這一部分,本應自然地從過去幾十年的人生歷練中發展而成;然而,在社會的標準與歷世歷代累積的期待下,許多女性選擇讓自己完全地擁抱「既定的角色」,忘卻了自己。

許多女性在成為母親時,努力地調整到位,讓自己完全符合屬於這角色的各種考驗與要求;在這調整的過程,媽媽們漸漸地選擇修正自己、甚至放棄過去令人稱羨的部分:因為「母親」的角色過於神聖,勝任標準高不可攀,除了不計一切全力以赴外,似乎沒有第二個選擇。

但在把自己塞進母親角色的同時,媽媽們是否忘記了真實的自己、那真正屬於自己的靈魂? 失去與自己的連結,愈少把眼光專注在自己身上時,也許我們愈無法扮演好「真正的」母親角色。

媽媽們,還記得成為母親前的自己嗎?

在辛苦努力、幾乎到犧牲奉獻的幾年後,在教養觀念與技能都大致完備後,請試試回頭看看成為母親前的自己:愛恨情仇、抱負願景、友誼關係、喜怒哀樂…..。也許,能從這些「你」,找出讓自己「從心養」的關鍵。

教養,最終是一種關係的建立,是人與人之間生命的連結。母親們不是以母親的角色與孩子們連結,而是以完整的自己。

與你分享。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