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與孩子「立約」大不易~四點原則請思量

醜爸工作坊: 父母的自我成長園地! | 2016-07-02
創意教養

「約定」是我童年不愉快的回憶之一….主因是每當父母要談約,不外乎做錯事被抓包、或是被要求完成一件實在不怎麼喜歡的事情時。
從小身為「毀約大王」,當了父親後對於與孩子「約定」這檔事,也總是特別在意…..不禁去想,孩子為什麼願意/不願意遵守約定呢? 可以怎麼做呢? (ps. 此文適合年齡為3歲至小學低年級)

孩子為何無法遵守約定?

1. 要孩子「服從」還是「溝通」?

「約定」的可貴在於,我們希望透過約定行為,來培養孩子負責、守信用、善用能力的好品格。然而,要成為「立約者」,雙方就算不平權、也不至於失衡,這樣彼此才能溝通,否則就變成「不平等條約」。但很多時候,父母的用意其實是要孩子「服從」(權利不平衡的狀態),但卻用約定來讓孩子感到「爸媽是對的,是我自己做不到,我好差勁」。期待這種自責能加強孩子的正確行為,自己又不失民主風範。
假約定之名行服從之實,孩子除了仍舊做不好以外,可能還會多一個「自責,但隱約又對父母不滿」的壓力。

2. 可能缺乏立訂及完成「約定」的能力

當語言表達能力足夠,了解「因果關係」的能力漸漸發展時 (例: 收玩具沒收,就要去罰站),似乎已經具備立約的能力。然而,我們卻可能忽略許多對成人理所當然、孩童可能尚未發展的能力/觀念。
例如,跟孩子約定一週後才能買心儀的玩具,這中間他必須努力的做家事…..孩子即使狀似明瞭「七天」指的是什麼,但不一定真能了解「等待七天是什麼感覺」。因此一天後即開始哇哇大叫,家事也不做,更別說什麼一週後了…。

3. 約定需要談判,孩子靠什麼談?

會願意與他人「談約」,通常是因為兩個條件中至少一個成立:前面提到的權力/地位對等,及握有對方覬覦的「籌碼」。
ㄜ,孩子有什麼?
尤其是第二點,孩子的唯一籌碼大概就是「以不合作讓我們感到痛苦」,因此當他們無計可施、或心有不甘時,就是發脾氣、甚至出現破壞行為。「可是他們需要什麼籌碼?
這都是為他們好啊!」所以,這就不是約定,而是「教導+服從」。約定的可貴之處是在於溝通的過程;至於約定的「實質內容」不是太重要,只是真誠、尊重溝通後的自然結果
如果父母重視的是「結果」,直接立為「家規」會更為清楚有效,孩子也更清楚我們的期待囉。

4.「談約」不常是個正面經驗

我們會跟孩子立下類似「如果你這禮拜都不遲到,我就讓你扭一顆蛋」的積極正面之約;然而,這樣的約通常還是起因於孩子「經常遲到」等負面情事….因此「與父母的約定」,幾乎都跟「負面表現」脫不了關係
當我們在跟孩子談約時,即使語調儘量輕快、表情萬般柔和,孩子卻常常還是心不在焉、只想逃離這個對話情境,因為說到底這終究還是像個懲罰,而且是長期的。如果不是懲罰,也不外乎是艱難的考驗,總讓人提不起勁
在上述種種不利條件下,孩子自然容易「毀約」;當毀約後,父母又把「你自己答應我的」列為最新呈堂證供,孩子的挫折與無力感將無法避免。好似一個無限迴圈,一個似乎註定做不到,另一個也在那等著他做不到。

與孩子約定,可以這麼做

1. 任務/指令/提醒代替約定

我承認,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我是個只想用「看起來比較高尚的約定」來取代「被專家說成不值錢的服從」,但骨子裡還是盤算著不值錢方法的機車爸爸…,但「服從」的前提是「一而再再而三確認過的家規」。這個「確認」包含了爸爸自己的自省 + 屢次觀察孩子的發展階段/情緒/行為 + 與媽媽的共識;在此前提下,我寧可要求,而非約定。

然而,約定的精神仍然可以使用在「作法」上。例如,我要求孩子必須在晚上9:00後停寫作業 (言下之意就是沒寫完請早起繼續寫,早上還是沒寫完? 那就去面對老師囉~),但孩子認為這太機車,她會常常做不到,於是我們一起約定了「提醒」的方法,機車爸爸必須使用她覺得可以接受的方式提醒,而非在她一回家就大呼小叫「去寫作業~~」,或是8:30時才語帶威脅的說「有人明天不知道要幾點起床囉~~」。

這對我而言是個挑戰,畢竟全職三小爸+兼職作家/諮詢師,要能「不隨己意」的提醒孩子做事情,也是需要準備功夫的;而孩子也了解,提醒的方法是她有「積極貢獻」的,被提醒時也較不會產生情緒囉

2. 約定是解決「雙方」問題的方案

當我確定要「真誠地」使用約定時,通常也是「想不出更好的方法」時:如果某個規矩或要求對孩子而言實在窒礙難行,而我也開始有種「奇怪到底是怎麼回事」的挫敗感,那就該心懷謙卑的跟孩子一起想辦法

我會清楚地讓孩子知道:爸爸不知道怎麼做比較好,我有問題、你也有,我們要找出解決的辦法。此時,我會適當地透露我的不安與恐懼,讓孩子知道我要求他們的背後原因是什麼。當孩子開始把我的感受考慮進去時,他們自然不會提出令人無法接受的方法。
此時,孩子會展現出讓人驚豔的創意與觀察力,通常10分鐘不到就能找出解決雙方問題的好方法。
你說:這不也是一種變向的威脅? 用父母的感受威脅孩子?

我說:如果你曾經用自己的感受威脅過孩子,一開始孩子就容易那樣想;這時,時間會證明你的清白。因為當孩子誤認你在威脅他時,他會繼續提出自己做不到的辦法 (為了取悅你);而當父母很有誠意在方法失敗後不斷邀請孩子放心地去想、提出新的方法時,他們會知道父母是玩真的—「爸爸媽媽需要我的貢獻,來解決彼此的問題。」
前提是,父母要先準備好囉。(介紹另一篇好文,會讓你對「與孩子的約定」有更深的認識)

我們都希望孩子認識自己的能力,也重視他人的感受,倘若把約定的過程當作是給孩子練習「自主+同理」的最佳途徑,父母就需先承認自己的不足,及願意和孩子權力共享
與你分享。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