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穿上盔甲的貓》想要。能要。該要。

商周出版 | 2015-10-16
創意教養

想要。能要。該要。

我每天都必須面對許多等待處理的事情,在排序上除了緊急事件必須立刻處理外,我會將事件本身分成想做的、應該做的、能做的三個類別。想要、該要、能要,這樣的分類能夠清楚的知道事件的重點和解決之道。想要、能要、該要,這三者之間的關聯性有許多的變化。這三者必須佐以價值觀、年齡智慧、判斷能力和道德、自我認知等發展的成熟度,才能辨認和判斷。當想要、能要卻不該要的時候,就必須以「應該」為考量重點。當該要、能要、即使不想,也得盡力完成,就像我們必須面對的工作。

想要,是關乎自己的意願或喜歡與否;能要,是屬於能力的問題;該要,是依價值、道德和環境中的所有的條件來判斷應該與否的。我曾經出了一個題目,「我想買房子,但我沒有錢」和「我沒有錢,但我想買房子」,讓六年級的孩子辨認其中的差異性,一個是「想要」在前,一個是「能不能」在前。「我想買房子,但我沒有錢」,是能力不足的問題,只要將能力的問題解決了,就能夠達成自己的想要。「我沒有錢,但我想買房子」,在條件不足、能力不夠的時候,卻只想著自己的想要,這就是自我認知不夠成熟的說法。

圖片來源:David J Laporte @flickr

這學期,諾瓦六年級的築夢計畫是去希臘,經過一整學期的努力,經費已經累積一半了,另一半還需要家長的支持。其中有一個孩子從課程開始,就知道出國的費用是媽媽很大的負擔。那天我跟他聊希臘行,我問他說:「你想去嗎?」他說:「不想去,因為負擔太大了。」我說:「我問你想不想去,不是問你能不能去。」

孩子聽懂了我的話,他說:「想去。」我說:「當你確定想去後,我們才來討論能不能去」。我說:「想要和能要是不一樣思考方向,現在不能去的原因,是因為媽媽經濟負擔太重對不對?」小孩點點頭,我說:「那如果解決了經濟問題,是不是就可以去了?所以,我們一起想辦法來解決經濟的問題吧」。這番對談,我相信孩子已經學會辨認自己想要和能要的差異。

圖片來源:Alexandre Dulaunoy @flickr

記得姪子五歲時,我帶他去看牙醫,他抗拒著不想去,於是我跟他說:「你的牙齒生病了,沒有想不想看的問題,是應該要看。而且牙齒是你的,你沒有照顧好你的牙齒,就要麻煩大人花時間帶你去看牙醫,對不對?」姪子似懂非懂的點點頭。於是我又接著說:「有些小孩自己沒把牙齒照顧好,看醫生還要又哭又鬧的,更是麻煩的事情。」姪子聽完我說的話以後,在看牙醫的過程裡,即便是再緊張都忍著不敢哭鬧。這是讓孩子知道應該做的事情就要勇敢面對,要自己負責。

在鼓勵年輕人勇敢追夢的時代裡,我發現許多年輕人變得好高騖遠,以為有夢最美,卻忽略了評估自己的能力和應有的本份。就像「我沒有錢,但我想買房子一樣」,懷抱著不切實際的口頭夢想。或許年輕都有夢,但重點在於該怎麼做才能讓夢想實現?否則就會如我的父親所說的,夜夜想千百條路,早上醒來還是磨豆腐。除了想要之外,能不能?該不該?都應該列入思考的範疇裡。

我喜歡踏實的分析和辨認自己的想要。我在三十歲時,渴望著擁有自己的房子,一間專屬於我的小屋。我想要?答案確定。我該要?答案確定。我能要嗎?我認真的評估著自己是否有能力在二十年內背負貸款。當答案確定時,我便開始尋找理想中的小屋,達成自己的想要。美麗的夢想是存活的目標,達成想要的目標在於能力,而應該與否,是因人而異的標準。有夢最美,在想要、能要與該要之間,我們應該學會的是踏實的分析和辨認。

諾瓦一直是個勇敢築夢的團體,每當一個發想開始,我們便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達成?從評估自己的能力開始,想著每一個可能達成夢想的做法,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計畫,直到完成夢想。每完成一次就奠定了更多的勇氣追逐下一次的夢想。在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達成目的時,孩子的成就和自信隨之而來。「想要、能要、該要」,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人生必須具備的思考能力。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穿上盔甲的貓

出版社:商周出版
作者:蘇偉馨

每個孩子的本質都不一樣,也有各自不同的能力。
重要的是,如何啟發他,讓他適性發展,走出適合自己的路。
或許孩子的與眾不同之處,就是他未來成功的要素!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