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淡定媽養成術!讀《我想做壞事》同理孩子的搗蛋特質

蠟筆哥哥說故事。 | 2015-11-24
親子書房

這幾天,我為許多孩子們說了這一本書,《我想做壞事》,當下,我問孩子,你覺得甚麼樣是壞事,可以舉個例子嗎? 小一點的孩子說,亂丟垃圾是壞事;讀小學的的姊姊則說,如果有人故意推倒他的同學,然後還說他是不小心的,這就是壞事了。顯然大一點的孩子會補充上了一些背後的念頭,這完全呼應了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的道德推理實驗(moral reasoning),就如同實驗結果,較小的孩子(約4~8歲)單以行為結果來斷定是否是壞事,稍大一點的孩子(8~12歲)的判斷則是在做這件事的意圖,你們家的孩子會做壞事嗎?

我想做壞事!

有媽媽現場聽完這個故事就跟我說,"我想做壞事"只是個隱喻,想做壞事是我們大人認為孩子正準備要做壞事了! (我心想你把我想要補充的都說完了),的確,有將近半成以上的家長,看完了這本書,立刻有這樣的反思,但有部分的家長,似乎臉上露出了愁苦的表情。
我說,你們別自責,這本書只是提供一個標竿,即使沒有孩子的我,也總對常對孩子失去耐心與愛心,更何況你們是比照7-11天天24小時營業的,這些家長總算破涕為笑,鬆了一口氣。

一本書的真諦?

其實,看童書就像吃料理一樣,依照每個人的偏好,會有不同的評價,有人吃完會說,哇這道菜簡直是經典之作,但也會有人說,這道菜味道也太重了吧,甚至有人會批判,這是給人吃的嗎? 但我很不習慣聽到評價中帶入毀謗的話,即使一點點,我也會冒點冷汗。

因此,我有一個習慣,每當分享一本書,即使我的心中已經有一些答案或見解,我試著不去多做太多的教條式分享(更何況現在書的背面或書腰都已經寫了許多),除非我很明白對方的孩子狀態及家庭的處境,一本童書如何被解讀,或被評價,來自我們的價值觀,當中包含了兒童觀與教養觀等,但這些觀念不見得是適合每一個孩子或家庭的,我常這樣提醒自己。

談原諒

但書中有些有趣或值得探討的事,我就不見得會隱藏。我與孩子之間的討論還沒有結束,當故事書已經合上時,我想他們已經大致明白「壞事」在這本書的詮釋,於是,我再問了他們一個問題,如果你發現你做了壞事時,你的爸爸媽媽會原諒妳嗎? 有的人馬上舉手加大聲的說,會,有些孩子卻隱隱地搖搖頭。 這惹來我一陣鼻酸。

最後的討論,做了壞事該怎麼辦?

先撇開壞事的定義,但即使我真的幹了壞事,我肚子太餓偷了麵包(舉例而已),甚至不小心把人揍了流鼻血(一樣是舉例),我的父母會原諒我嗎? 我想大多父母是會原諒的,因為我們自己也有犯錯的經驗,(而且還不少,甚至常常累犯),有時適度的處罰是因為我們對孩子滿滿的愛,我身邊一位爸爸跟我分享過,每當他處罰完孩子,他都還會去抱抱女兒。
所以,我想,不論孩子做的壞事是哪款,有意的,無意的,大條的,小條的,我們都會盡可能的去愛他,這正是蠟筆哥哥想與大家分享的。

那裡買?

我想做壞事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