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呵護」孩子終生的媽媽們

大田出版 | 2015-04-05
親子話題

媽媽們總是將孩子「視為一體」,不是「時時刻刻,小心火燭」,而是「時時刻刻,擔心子女」。

媽媽們為了讓子女們可以進入好的大學,總是竭盡心力,累到生病也在所不惜。連我也不例外。因為認為自己與子女是同搭一艘船,所以理應這麼做。年輕的時候,我曾經認為可以用西方的心理學來解釋亞洲媽媽們的行為。因此,我以心理分析學來進行分析,並且認為以型態心理學來認知事物,是相當神奇的事。尤其是以行動主義心理學來運用在亞洲文化上,看起來似乎很不錯。

但是,依據我的經驗發現,按照西方心理學理論來過日子,其實是行不通的。結婚之後,我試著跟婆家的人們建立熟稔的關係,從中感受到了許多無法明快解決的事情。尤其是當了媽媽之後,感覺更為吃力。依照西方的理論,應該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及創意性,我曾經讀過、寫過,甚至發表過相關的演說。但是,現在闔上書本,當我真正在哺育自己的孩子時,卻又被打回原形了。聽演講的媽媽們,也是在聽講的時候,頻頻點頭稱是,但是回家後又故態復萌了。這是因為媽媽們無法將子女與自己分開,視其為獨立的個體,而且無法忍受跟自己具有不同特性的孩子,做出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事。

所以,我體認到亞洲女性的人生,無法單純以西方的理論來解釋,因此,以超過四十六歲的年紀負笈英國,想要針對這個部分好好加以研究。我以媽媽們的心病,亦即「媽媽憂鬱症」作為研究主題,並以韓國媽媽與英國媽媽罹患憂鬱症的原因不同為前提,訪問了兩國的媽媽們。

我發現最明顯的差異便是,英國的媽媽是將子女的問題與自己的問題加以區隔,並且分開來處理。而亞洲的媽媽則是子女如果是高三的話,自己好像也變成高三生。英國的媽媽們認為孩子如果有意願,而且能力足夠的話,就讓子女去唸大學。當然,她們也很明確的相信,子女不唸大學也無妨。我看到英國的媽媽們可以那麼討厭子女的大學入學考試,活得如此超然的情形,著實嚇了一大跳。因為,在亞洲,如果不上大學,簡直像是發生天大的事呢!

子女如果身體不舒服,亞洲的媽媽會說「都是我沒有準備好吃的東西」或是「都是我沒把食物保存好」,把過錯都攬在自己身上。但是,英國的媽媽們則會說,是「孩子生來體質就比較弱」。當孩子個性有問題時,亞洲的媽媽會說「因為我們是雙薪家庭,所以沒有好好照顧到他」,找出各式各樣的理由來自我反省。但是,英國的媽媽則會說,那是「孩子的天性」。成績有問題時,亞洲的媽媽會說「都是因為家裡沒錢送孩子去上好的補習班」,而感到內疚不已;相反地,英國的媽媽們則會解釋為「孩子的能力就僅止於此,是與生俱來的(cut out to be)」。

看到了這些差異,我找到了一個所謂「視為一體」的行動單位,可以用來解釋亞洲媽媽與西方媽媽的不同。心理學是研究感受、思考、判斷、行動等所有行為的學問。但是,西方心理學向來認為行動的單位是「個人」。而且,世界各地的人們,大多也是以個人為單位來行動。我在學習心理學時,老師也是這麼教的。但是,我發現光憑「以個人為單位」來解釋的西方心理學理論,來說明東方媽媽們的行為,是有困難的。

因為,亞洲媽媽們不是以「個人」為單位,而是將對自己而言重要的人,都「視為一體」來行動。因此,以西方心理學理論來解釋亞洲媽媽們的行動,往往會有難以理解的情形。

以「視為一體」的單位來說明,可以很輕易的了解,為何亞洲媽媽對子女缺乏耐心,會忍不住大呼小叫。西方的媽媽將自己與孩子視為全然不同的個體,因此,會與子女面對面溝通,會適當保持距離,會想要了解子女,並且等待子女成長。
但是,亞洲的媽媽將自己所生的子女「視為一體」,因此,便希望子女可以符合自己的期待。但是,孩子當然不會完全依照媽媽的期待,因此,媽媽的心裡就會變得很著急。亞洲媽媽們對孩子最常講的話,不就是「快一點」嗎?   

不只是媽媽們如此。一直以來,我們人的生活中,總是將血緣、學緣、地緣等,擴大為「視為一體」的單位,因此,往往無法做出合理及冷靜的判斷。在亞洲,打老婆或孩子的男人,會美其名說是在「教導做人的道理」。丈夫將太太「視為一體」,爸爸將兒子「視為一體」,而不加以區分。他會認為打兒子或是老婆的舉動,就跟在打自己沒什麼兩樣。   

有位亞洲媽媽,很久以前曾經自己獨自在美國養育子女。因為處境艱難,沒有人可幫忙照顧小孩,所以只好將孩子單獨留在家裡。但是,獨自在家玩的孩子,因為事故而死亡了。這個時候,這位媽媽不斷的說「是我害死了他,就是我殺了他」。聽了這段話的美國警察,就把媽媽當成嫌犯逮捕起來。以亞洲人的立場來看,美國的警察真是難以理解。因為,亞洲人都清楚的明白,這位媽媽並不是親手殺了孩子,只是因為將孩子「視為一體」,所以認為孩子死,都是自己的錯,而感到痛苦萬分。  

對於只將養育子女的責任,設定在十八歲為止的西方人而言,是絕對無法理解亞洲人這種「視為一體」的行為。西方人也聽不懂所謂的「孩子多的父母,每天擔心操煩不斷」,到底是什麼意思。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
出版社:大田出版
作者: 文恩禧
愛是媽媽的義務,也是喜悅。但是,不知從何時開始,愛只剩下義務,喜悅已消失無蹤?透過這本書,我希望媽媽們可以擺脫「吃力的」這種折磨人的媽媽角色,而去充份感受養育子女的真正喜悅.....

 

 

Photo Source: sheknows

關於作者

大田出版
大田出版

大田出版社創立於1997年3月。 大田是美好田地之意,英文Titan則取自希... 更多

  1. 別讓孩子什麼都要,什麼都拿,這樣孩子很難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2. 給孩子手機等於給他們海洛因
  3. 世界上沒有保證一定成功的SOP
  4. 《其實是數位在傷害孩子》有些類型的孩子容易耽溺於數位機器
  5. 《其實是數位在傷害孩子》對數位機器成癮的父母養育出數位孩子?
  6. 《其實是數位在傷害孩子》數位產品導致不會讀書的大腦
  7. 《其實是數位在傷害孩子》對嬰幼兒尤其致命的數位產品
  8. 《其實是數位在傷害孩子》數位機器的反擊,爆米花頭腦和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
  9. 《其實是數位在傷害孩子》假成熟的孩子是被製造出來的
  10.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父母親的爭吵,對小孩而言如同戰爭
  11.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放下自己的「基本」標準吧!
  12.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媽媽,找回自己的心靈色彩
  13.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獨裁,扼殺創意
  14.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專職父親又如何?
  15.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孩子是孩子,妳是妳
  16.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呵護」孩子終生的媽媽們
  17.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責備與關愛的十字路口(得獎名單)
  18. 《我這樣教出創意滿分的孩子》生活美術遊戲讓日子更有創意
  19. 《我這樣教出創意滿分的孩子》創意美術的7個原則
  20. 《我這樣教出創意滿分的孩子》打破9種美術的舊觀念
  21. 《我這樣教出創意滿分的孩子》脫離令人窒息的框架,邁向創意美術的第一步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