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咦~可以吃的顏色?!

每日一冷 | 2017-01-12
親子話題


(圖片來源:Evan Bench@Flickr,c by 2.0)

各位好~ 今天要來介紹跟大家食物中息息相關的食用色素

食用色素在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添加物中的正式名稱是「著色劑」,它的作用是改善食品在加工製造過程中加熱、照光、乾燥等影響造成的食品色澤變差,添加之後能讓產品賣相更佳,吸引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市售食品中,較常添加著色劑的有零食、乳酪、果醬、果凍、甜點和飲料等。衛生福利部在「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裡,對著色劑的使用有詳細的規範,而生鮮肉類、水產品、豆類、蔬菜及水果,是不得使用著色劑的。台灣核准的著色劑共有34種,其中合法的人工色素有8種:食用藍色1號、食用藍色2號、食用綠色3號、食用黃色4號、食用黃色5號、 食用紅色6號、食用紅色7號、食用紅色40號。

1856年英國化學家威廉.柏金(William Perkin)進行合成奎寧(治療瘧疾的一種藥物)實驗時,在實驗室裡,他將苯胺(aniline)以二鉻酸鉀氧化後得到黑色沉澱物,結果沉澱物碾碎後,用乙醇溶解可得到亮麗的紫色溶液,從紫色溶液中得到的紫色混合物稱為「苯胺紫」,這就是第一個人工色素。現在的食用色素大多也是用石油化工產品煤焦油中分離出來的苯胺(aniline)製成的,又稱煤焦油色素苯胺色素 。苯胺是一種石油化工產品,在無雜質的形態時為有毒物質。現今的食用色素大多由蒸餾、硫化、硝化及其他複雜的有機反應製得。(看到這裡有沒有想少吃一點糖果了)

食用色素多以化工產品為原料,大多為含有苯環(具有高毒性,且有致癌性)的化合物,同時在合成過程中產生的雜質如砷、汞、苯酚、苯胺、鉛、鎘、乙醚、氯化物等有不同程度的毒性的化學物質,進入人體後很可能干擾人體正常代謝功能,增加肝腎的負擔,嚴重甚至會致癌,而小孩攝取過多也有可能會導致過動症的發生。食用色素的合成及發現也許讓我們的食品更加繽紛,刺激視覺、增加食慾,但近期對於這些化學合成物的疑慮也越來越多,為了我們的健康著想,我們要好好的選擇我們吃下肚的食物,才能吃得更健康喔!


(圖片來源:Moyan Brenn@Flickr,c by 2.0) 

 

參考資料:

食用色素(台灣WORD)
壹讀
行政院食安辦公室食品安全資訊網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