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給孩子的心情療癒》當孩子問:「天堂在哪裡?」

大是文化 | 2016-04-15
親子話題


(圖片來源:Moyan Brenn@flickr, CC BY 2.0)

我們不知接過多少通電話:憂心忡忡的父母擔憂孩子想要上天堂找爺爺。
下面這一段文字看起來像在上語文課,抱歉。根據我們那本很破爛但很可靠的《韋氏字典》第九版,以下這幾個詞是這麼定義的:

隱諱(euphemism)──使用得體或不冒犯人的表達方式,代替得罪人或令人不快的表達方式。
暗喻(metaphor)──說辭中字句表面上指出某種事物或概念,實際上指的是另一種事物或概念,以顯示兩者之間的雷同或類比。
類比(analogy)──如果兩種以上事物在某方面一致,便推論其他方面也可能都一致。
明喻(simile)──比較兩種事物的說辭,通常伴有「相像」或「如同」等語,例如「雙頰如同玫瑰」。

幼小的孩童非常容易望文生義,他們不懂有些話不能按照字面意義來解釋。隱諱和暗喻特別令兒童迷糊,而事關死亡和其他失去時,大人使用隱諱和暗喻的字眼可能對孩子造成非常糟糕的影響。

典型的例子是,孩子站在祖母棺木前,大人說:「祖母在睡覺」,結果害得孩子接下來六個月都不敢睡覺。我們大人明白「睡覺」是死亡的隱喻,可是幼童哪裡懂得這個?

就像前面說的,兒童經常望文生義,當他們開始認識周遭世界時,什麼都會拿出來問一問。幾乎每個做父母的都記得孩子小時候從早到晚不停問:「為什麼,媽媽?」或「為什麼,爸爸?」不論你怎麼回答,他們馬上接著問:「可是為什麼這樣呢,媽媽?」孩子想要弄懂他們的世界。等孩子再長大一點,會學習詩歌、象徵和隱喻,現在我們大人別急著動用這些觀念,不要混淆他們。

另一個非常難搞的地方是使用關於天堂的隱喻。我們這些年來不知接過多少通這種電話:憂心忡忡的父母擔憂孩子想要「上天堂」找爺爺。甚至發生過,孩子為了想上天堂陪伴過世的摯愛親人而選擇自殺,這些都是真實的案例。

幼童很難理解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面對無法捕捉的想法時,他們只好把對真實事物的認知,運用到新的想法上。如果爺爺住在隔壁鎮上,小孩知道可以開車去拜訪爺爺;如果爺爺去天堂了,孩子的心裡就會想:「那好辦,我們坐車去拜訪爺爺」。大部分人會暗示天堂在天上,幼童也對此望文生義,我們多次聽人說起,有小孩搭飛機時盯著窗外看,想要尋找爺爺的身影。

先說關鍵字:「死」

該如何對孩子說明你對天堂的信念,而不至於讓他們產生迷惑?

一般來說答案很簡單,在與幼童溝通時,只要把握一個關鍵詞即可。當孩子問:「爺爺在哪裡?」或「爺爺怎麼了?」試試這樣回答:「爺爺死了。我們相信人死後會上天堂。」關鍵詞一定要放在前面,也就是「爺爺死了。」一定要先說這一句。假如你先說「爺爺去天堂了」,孩子聽到以後就會想去天堂,到時候再解釋就難了:「可是爺爺已經死了,你現在不能去天堂。」別忘了,幼童絕對是望文生義,不論什麼都只聽到字面意思。

沒錯,接下來你一定會遭到一卡車問題的砲轟:死了是什麼意思?天堂是什麼?天堂在哪裡?天堂裡有誰?我們能去嗎?不過至少你可以一個一個慢慢回答。前文提到過,我們會提供你一些方針,教你如何對孩子解釋死亡。我們沒有說這項任務很容易,但你必須誠實以對。

關於天堂的信念有各種不同觀點,有些人認為天堂就是字面意思,人人穿著飄飄欲仙的白袍,放眼盡是悠閒美好的景色;另一些人相信天堂是隱喻性比較強的意象,還有一些人根本不相信天堂的存在,相信人死燈滅、萬物皆空。你有權自行決定你相信什麼、要對孩子講到什麼程度。不論你的決定是什麼,當你對孩子溝通死亡這件事實時,務必十分明確。

 

◎看好文‧拿好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到活動頁按讚留言,就有機會獲得《給孩子的心情療癒》一本喔 >>參加贈書活動
活動期間:2016/4/13-2016/4/19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給孩子的心情療癒
出版社:大是文化
作者:約翰.詹姆斯
   羅素.傅里曼
   藍登.馬琇思

一本專為父母所寫、協助孩子處理情緒的聖經
亞馬遜書店讀者給予五顆星高度評鑑
20年來全球銷售超過兩百萬冊的療癒系列作品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