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What is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education?
是讓孩子拿到一張哈佛錄取通知書嗎?
還是畢業以後到Google上班?或者成為大學教授?
好友在矽谷工作,談到這幾年學區的中學生連續多起自殺案,講著講著都非常傷感。而且亡者以亞裔學子居多,對亞裔移民社區衝擊不小。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PA)的統計,亞裔大學生的自殺傾向也比白人同儕要來得高。
設身處地想想看,假如我是第二代移民,在明星高中讀書,身邊同學的父母不是史丹佛教授就是Google工程師,每位同學都很拼命,我會不會覺得壓力山大?
某位受訪學生表示,她感覺身邊每個同學都像是一隻鴨子,外表看起來很悠閒,其實水面下是不停滑動的雙蹼。
(原文: “Everybody puts on a front of being super-relaxed and perfect, but under the surface they’re kicking furiously.)
這就是所謂的“Stanford Duck Syndrome史丹佛鴨子症候群”。
另一方面,也因為每個同學表面上都輕鬆得不得了,讓正值青春期的敏感孩子以為自己不是那麼完美。
大家都在拼命前進,所以自己一旦停下來,感覺上就是退步了。
在這種高壓環境,怎麼容許退步呢?
而當發現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達到旁人的要求,孩子便開始逐漸喪失自信心。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除了讓孩子有獨立生活與思考應變的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對自己有信心。
有了自信心才有抗壓力,並且養成正面思考的習慣,遇到挫折也能夠努力想辦法解決。
當然自信心要靠長期不斷的養成,家庭環境尤其重要,不是說我把小孩送去打一針,他就能夠立刻精神百倍充滿自信了。
家長們可以做的其實很簡單--陪伴與傾聽。
每天都要花時間與孩子一起談談天,鼓勵孩子撒嬌,紓解生活和課業上的各種壓力。
Kathleen Blanchard女士是一名成功的律師,先生在大學任職,生活繁忙。
失去愛子之後,他們領悟到應該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聽孩子訴說內心的想法,了解孩子們的需求是什麼。
(原文是:Talk less. Listen more. Listen deeply.)。
因為工作的緣故接觸不少青年學子,麻麻也努力給孩子們進行生命教育方面的談話,告訴他們:
加油 :)
參考資料:
Why are Palo Alto's kids killing themselves?
自殺防治中心
地址:10044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63號6樓
電話:(02) 2381-7995
傳真:(02) 2361-8500
網址
E-mail:tspc@tsos.org.tw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