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你家的零用錢發對了嗎?教孩子3個存錢筒的用法

昔外籍新娘今美國大媽布魯奇。 | 2015-04-26
親子話題

每次寫親子教養的文章,我總是寫得有點心虛。因為我不過就是當了三年半的媽,頂多算是個新銳,一點都不算資深。家裡兩個男生,樣本也不夠大(到底要生幾個),看了一些英文書就拿來這兒說嘴,實在有點不好意思。

礙於公司對網路社群的嚴格限制,我也沒辦法寫投資理財相關文章,讓我悶得好苦啊。今天終於找到機會可以寫個跟本科算有一滴滴關係的親子主題,終於可以以專家自稱啦~(咳咳)

投資顧問這一行,轉眼之間竟然幹了十年之久。就算相當保守地估計,每個月隨便跟五名新客戶會面談談投資理財計劃,十年接客也接了過六百位了。
(想想大多客戶都是夫婦同行,實際人數大概加倍不止)

每個人對理財投資的知識程度都不太一樣,不過大約可以分為兩大類:承認自己不太懂的,與以為自己很懂其實並不太懂的。

懂不懂其實也不是重點,只要找到能信賴的投資顧問其實也就一點都不重要。據我所見,真正會影響一生幸福程度的,其實是對錢的態度。

有些人是錢的囤積者。對這些人來說,錢等於安全感。『存錢』是最重要的事情,『花錢』則是充滿罪惡感的行為。

許多歷經三零年代經濟大蕭條的美國老人,就是典型的囤積者,我的客戶裡就有一群這種老人。這些八九十歲的有錢老人,開的是二十年的老車,住的是破爛房子,每一塊錢只要進了存款賬戶就再也沒有出來的一天。

(囤積界最厲害的代表應該是我兩名過八十五歲的千萬富翁客戶,一直到現在都還在做生意賺錢,據說上一次他們出門度假竟然是七零年代的事情)

有些人則是無法接受『預算』兩字的揮霍者。這些人想花錢就必須花錢,通常只要一有錢,第一個念頭就是『要拿去買什麼』。想到『預算』這回事,就覺得受到拘束。常常一邊花錢,還得一邊自己騙自己地找藉口。

有些人對錢有很高的焦慮感,可能因為他們覺得錢是自己無法控制的東西,也可能是因為他們總有種不管賺多少錢都不夠用的感覺。有些人選擇逃避面對理財的問題,一想到要弄清楚自己賺多少、花多少、欠多少、存了多少,就開始覺得有壓力。有些人沒有辦法面對自己理財投資失敗的現實,沒有辦法替自己的決策錯誤擔上責任。有些人潛意識覺得錢是骯髒的東西,談到錢就不免有罪惡感,所以無法替自己的權益把關,無法對老闆開口要求公平薪資,當親友伸手要錢借錢時也無法理直氣壯地拒絕。

對有些人來說,錢是人生終極目標。所以他們覺得自己錢越多越勝利,就應該有講話越大聲的資格,看不起沒錢的人也是天經地義的行為。

這些分類,跟這些人銀行裡有多少錢通常無關,跟投資理財知識程度也沒什麼相關性,完完全全是一個成長背景造成的心理狀態。

事實上,『錢』就是『錢』,是一個讓市場上供給需求流通方便、讓生活不缺吃穿的『工具』。

錢不代表人的價值,錢不應該是自信的來源,錢不等於安全感,錢不是批判人的標準,錢更不是生命的軸心,也不應該是快樂的泉源。

可是如果我們與錢財有著良好健康的關係,並且能夠好好地運作利用,的確能為人生帶來很大的幸福。

人與錢之間的相處關係和對待態度只來自於一個地方:家庭環境。

因為學校並沒有教這種事情,小孩子也不會跟同儕談錢,所以爸媽們怪不得別人。

以我自己舉例,我是從小就被灌輸『有錢就要存起來』的人。小時候每年過年拿到紅包,勤儉的客家外婆就會故意問我們錢要拿去做什麼,然後碎碎念個八遍一定要把錢拿到郵局去存起來。加上小時候不管想要買什麼玩具衣飾,都常常直接被媽媽以『我沒有錢』一口回絕,似乎就這樣漸漸建立出ㄧ種對錢的不安全感。

於是小時候我自己的錢一定每一毛都死死地存起來,真的想要什麼東西的話,就直接偷拿媽媽錢包裡的錢。(別人的錢總是比自己的好用)

大學開始打工賺錢之後,我也變成那種深信『便宜就是好貨』的人。不管花的是什麼應該花的好錢,只要存款數字下降,就會有很強烈的焦慮與心傷。

保羅則是完全相反的人物。墨西哥人一般說來偏向為揮霍類的民族,通常賺的錢不多,所以一有錢就會想要趕快去買個什麼很想要的東西,所以保羅小時候並沒有這種存錢的壓力教育。

而且他從很小的時候竟然就做出那種自己幫鄰居除草洗車、努力存到五百塊美金後,自己跑去買了超高貴名牌特技腳踏車的行為。所以他從小就是典型的『錢就是要拿來用』、『買東西就是要買品質好的』、『一次花一大筆錢完全不會心疼』的那派狠角色。

(要是我辛苦賺了五百塊美金然後眼睜睜看著錢一次花光,應該會馬上得失心瘋)

兩個人多年來的磨合與檢討,瞭解自身家庭背景所造成的理財態度差異並非誰對誰錯,再加上我多年來眼睜睜地看著各種對錢態度偏頗的客戶到晚年總是沒好運,我們現在終於大約修行到一個『錢不過就是個工具』、該花的就花、該存的就存、該投資的就投資的『中庸之道』的默契與態度。

小札克將近三歲的時候,我看得出來他開始對錢有好奇心了。剛開始他拿著小豬撲滿蒐集全家的零錢,後來我解釋我跟保羅上班是要去賺錢時,他就會問錢可以拿來做什麼。我帶他去超市買東西時,他也會想幫我刷卡付錢。

最近我們還聊到報稅的問題。因為我整個星期關在書房裡自己報稅,小札克好奇地問我稅是什麼,我解釋說我們每個人賺錢之後都要分一點給政府,這樣政府才有錢鋪馬路、蓋公園、蓋學校、開消防局跟警察局、僱用警察和軍隊來保護我們等等。

(然後他問說:『還有要買消防車?』<---典型的三歲男生思路)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從健康飲食衛生習慣到為人處事與面對困難的態度等等人生大事,都應該要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由家庭環境潛移默化地好好教育。

既然錢是會影響一生幸福的重要工具,孩子與金錢的關係教育也應該要受到一樣的重視。

可惜錢這回事,除了『存起來不要亂花』這七字箴言外,通常都不是爸媽會想要跟孩子談到的事情吧! 若是爸媽沒有刻意去設計家庭金錢教育,又不讓孩子參與討論家庭財務的話,孩子們往往只能從爸媽或者身旁親友用錢的態度來偷學招,所以錢財關係的沈重包袱總是一代傳一代。

我曾經有位五十歲出頭的客戶在我面前被這種包袱壓到痛苦地流淚,因為她外婆在經濟大蕭條時代受到的心理創傷過深,家庭教育讓她媽媽一生對待錢的態度也相當緊張,雖然客戶出生時已經離經濟大蕭條時代相當遙遠,她從小卻也因為媽媽的理財作風而感受到同樣程度的心理壓力。一直到如今,雖然她明知錢可以拿來花用或投資而讓生活更美好,她就是沒有辦法。
心理壓力與用錢的罪惡感大到讓她寸步難行,除了儲蓄現金之外,她什麼都做不了。這包袱傳了三代,仍然一樣的沈重。

除了從家庭環境間接學習之外,孩子們學習與錢相處的管道,不外乎就是零用錢的使用了。

零用錢也是讓爸媽們相當頭痛的一門學問。該發多少才適當?什麼時候開始發?該限制孩子的用錢嗎?該鼓勵孩子把錢存起來嗎?應該把零用錢拿來當表現良好的獎勵嗎?應該拿來當做家事的酬金嗎?

大部分的家長只能自行猜想揣測零用錢的發法,或者聽親友鄰居大媽建議。根據紐約時報理財專欄的有名得獎財務記者作家Ron Lieber的新書『The Opposite of Spoiled: Raising Kids Who are Grounded, Generous, and Smart about Money』,大部分家長的零用錢都發錯了。

很多家長要不是太晚開始發零用錢以至於錯過金錢家庭教育的黃金時段、發太少以至於無法培訓孩子使用金錢的責任感,或者是拿零用錢來當鞭策孩子做家事的『薪水』,而讓孩子失去自發性地完成任務的動機,同時也模糊了教育孩子用錢方法的焦點。

這本關於零用錢的暢銷理財新書,給了遇到錢財教育就如迷途小羊般的家長們一盞曙光。

根據美國芝麻街製作團隊的幼兒發展研究博士表示,三四歲上幼兒園的孩子們已經有分辨wants(想要的東西)和needs(需要的東西)的能力了。孩子們也通常在這個階段開始對錢感興趣、開始會問跟錢有關的問題。所以這個時候,就是開始發零用錢的好時機。

要發給三四歲小孩多少錢呢?作者建議由一個星期一塊美金(約三十塊台幣) 乘以歲數開始。

舉例來說,小札克現在三歲,所以我每星期會發給他三塊美金。(台灣美國消費水準大不同,請家長自行斟酌)

發給孩子的零用錢,要請他們自己存到三個不同的存錢筒裡:Save(儲蓄)Spend(花用)Give(捐贈)

這種分法,與大人理財預算的基本概念是相同的,所以是從小就開始打底的最好辦法。

每次發零用錢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決定要在三個存錢筒裡丟多少錢,讓他們從小就建立『預算』的思路。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存錢筒,其實是我們藉著談零用錢來替孩子灌輸價值觀的三個頻道。

在Spending(花用)這個頻道上,如何節制適當地花錢、如何謹慎選擇想買的東西、如何從購買決策錯誤中學習(像是下手買吸引小孩的破爛便宜塑膠小玩具,馬上就被玩壞的錯誤決策),都是我們在互動間可以聊的話題。

Savings(儲蓄)讓孩子在這個高速旋轉的世界中培養耐心,Giving(捐贈)則讓我們有機會教導孩子慷慨、善行,以及對自己的福氣產生感恩的心。

作者建議零用錢金額應該隨著孩子年齡漸長而逐漸增加,同時也給予孩子更多的使用責任。在孩子大概十歲左右應該開始大幅『加薪』,作者建議在七月暑假的時候,爸媽可以列出一張當學年的衣飾購買預算清單,由爸媽把衣物一件一件的預算列出來。

(舉例:T-shirt五件五百元、襯衫兩件三百元、短褲三條三百元、長褲三條五百元、鞋子兩雙一千元、襪子內褲兩百元、書包一個兩百元)

爸媽應該要向孩子解釋為什麼項目金額有高有低(可能爸媽覺得T-shirt可以買路邊攤、鞋子應該要買品質好一點的等等原因),然後把所有項目的總額加起來,像以上例子所有衣物預算總共三千元,然後把這總額全數交給孩子去購買這些衣物項目。

同樣的預算零用錢法可以用在文具、美術材料、運動器材、樂器等等項目上面。最重要的是,把總額交給孩子們去購買清單上的項目後,爸媽就要放手,然後眼睜睜地看孩子們無法避免地犯下致命的錯誤購買決策,永世不得翻身。

這個時候,爸媽絕對不可以伸出援手。整個重點就是要讓孩子們深深體認到預算運用決策錯誤的痛苦,他們自己必須去想辦法解決問題。

十歲時候犯的理財錯誤無關緊要,二十五歲時犯的理財錯誤則可能毀壞信用、攬上一身債,所以這種從理財錯誤中學到的寶貴課程還是越早報名越好。

給孩子的零用錢金額可能每家都不同,可是大重點一定要抓到:金額應該足以讓孩子買一些他們想要的東西,可是絕不能多到他們無需做出頭痛的妥協購買決策的地步。讓他們對自己做出的決定負責任,這樣他們才有機會了解大人的理財世界大概是什麼樣子。

零用錢是一堂機會教育的課程,『錢』則是學習的工具。作者指出,就像我們不會因為小孩不做家事就把他們學習的書本拿走一樣,我們也不應該用扣零用錢來威脅孩子去做事。若是把零用錢拿來當做家事或表現好的獎勵,那當孩子存夠錢的那天,他們是不是就不用做家事、不用力求表現了呢?

(這點跟蒙特梭利教育的不賞不罰以保護孩子自發性動機的大原則是一樣的)

小孩應該跟大人一樣,免費做家事。因為家事就是大家的事啊。

可能有些爸媽會想,應該要讓孩子有做工賺錢的體驗吧?沒錯,不過把這個體驗留到青少年時期吧!留到他們打工時有不會替他們收拾爛攤子的真老闆、有偷懶犯錯就會被fire掉的自然後果的時候吧!

小札克約三歲半的時候,我依循作者指教,開始了三個存錢筒的零用錢發放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不管在大媽部落格介紹什麼教養法還是什麼嬰幼兒好物,一定都是自己使用有效或是有科學憑據才會拿出來讓大家觀賞。我一直覺得寫文章是有社會責任的事,網路上無憑無據的東西已經夠多了,不用加我一張大嘴。

所以很多想介紹的東西,實驗期還不夠長,時候未到,沒有辦法衷心推薦解說。 (

舉例像培養三母語與語言跟幼兒腦力的相關性等等,我研究過理論與實行方法,不過一直在等待開花結果不敢亂分享...最近小札克跟北鼻麥三語會話激增,我想時候可能快到了)

依我這種龜毛個性,這篇零用錢的文章應該是要排到至少五年後才寫得出來。不過我想到很多讀者家裡都有跟小札克年紀相仿的幼兒,這段對錢開始感興趣的黃金期一逝不可返,幼兒理財教育又是很容易被大家忽視的主題,所以雖然還在實驗初期階段,我還是決定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吧!(反正我自認是專家,咳咳)

不知道為什麼最近美國製果醬用的玻璃罐Mason Jar在大流行,連本書封面的三個存錢筒用的也是Mason Jar,所以我們家也給他來個三罐。

(小札克OS:可以吃嗎?)

瓶蓋打開是可以把蓋面與轉環分離的。

所以我拿絨布隨便剪了個蓋面圓形,中間切了一個硬幣入口的洞。
其實隨便拿張紙也行,只是我家剛好有前年萬聖節做小春雞剩下的絨布。

做出來就是這個樣子啦~簡單易懂不囉唆!

第一次把這三塊錢的硬幣給小札克的時候,我花了一番工夫解釋這三個存錢筒的意義。
他這個時候只是覺得可以把硬幣丟到三個筒子裡很新鮮罷了。

第二個星期再次給他三塊錢的時候,他完全忘記那三個存錢筒是什麼意思了。沒關係,我再辛勤解釋一次。

這次他一邊丟硬幣,我們一邊數每個筒子裡有多少錢。

第三個星期發零用錢的時候,他竟然有點記得這三個筒子的意思了!

還開始指名說他要把幾個硬幣丟到哪一個筒子裡。

我們偶爾會談到Spend(花用)存錢筒裡的錢,他想要買什麼。

(他說要買房子......有點難)

我們談到Give(捐贈)存錢桶裡的錢,可以在聖誕節時買玩具給家裡沒辦法負擔聖誕節禮物的小朋友,或是買狗骨頭給流浪狗之家的無家狗狗用。

每一個星期發零用錢,就是我們談錢的機會,也是理財教育的累積。

請大家跟著小札克一起來存零用錢吧!

壓歲錢額外篇:小札克跟北鼻麥好運得到的壓歲錢,我都拿去隨便買一支兩支龍頭股抱著了。我迫不及待地想等小札克五六歲的時候,可以開始拿帳戶報表跟他解釋股票是什麼、解釋生意運作基礎,然後每個月一起看著股價漲跌啊~ (<----職業病)

 

關於作者

昔外籍新娘今美國大媽布魯奇。
昔外籍新娘今美國大媽布魯奇。

布魯奇今年三十好幾,是在台北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十一年前來到美國南加州念MBA... 更多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