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專職父親又如何?

大田出版 | 2015-03-31
親子話題

教養孩子的角色,不能由自己一個人獨佔。

現今社會中,雙薪夫妻日益增多,父母的角色也開始有所變化。最近,以全職老爸為主題的書籍相當引人注目,而且寫得相當具有說服力。如J.A. Smith所寫的《The Daddy Shift》(Boston:Beacon Press, 2009)在美國的大學人口中,已經有一半為女性,而且已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家庭,太太的收入超過先生。因此,他們如今已不再將具有男子氣概、賺很多錢,跟成功畫上等號。他們認為父親的角色不單只是養家活口就已足夠。比較一下美國與亞洲父母角色的差異所在,尤其是父親在家中的角色,會發現兩者的差異,是我們應該要加以留意之處。

二十年前美國曾經出版過一本很有趣的研究書籍,內容是描述美國的職業婦女在外面辛勤工作後,回到家裡又得做家事,彷彿是上兩次班似的(A.R. Hochschild. The Second Shift[London:Piatkus, 1989])。當時,研究結果顯示,雖然美國女人也比男人負擔更多的家事,但是,他們通常也會根據夫妻各自的想法,試圖去解決此一問題。相較之下,我們完全不去解決這個問題,這樣的情形真是令人心痛。
二十年前,當我讀到這本書時,就認為西方國家跟亞洲解決問題的方式真是有如天壤之別。西方夫妻們將個人的問題,依照個人的想法,以各式各樣的方法來解決,而對於夫妻可以共同分擔的事,則各自想出各種可以合作的方式來落實。

亞洲的夫妻們不但不能想出異於常人的方式(不,是不去想更符合現實),即便太太提出了什麼方案,先生也會回嘴說「別人家也都這麼做呀!」或是「我媽也是這麼做,我奶奶也是這麼做,為什麼只有妳意見這麼多?」在亞洲,女性都會做出相同的舉動,有著相同的不滿,承受相同的壓力,因此,似乎也理所當然的會染上相同的心理疾病。所以就不要再發牢騷了,身為亞洲共同體,形成了偌大的統管單位,因此,就非得要過著相似的生活。

在家裡照顧小孩,處理家務的「全職老爸」,以及出外工作,為了家庭奔波「養家活口的老媽」,這樣的組合,大概是亞洲人難以想像的。東方有句古老的諺語說道:「只要還有一口飯吃,就不要靠老丈人生活。」這句話如今依舊深植人心。儘管媽媽們負責張羅家中所有大大小小的事,但是卻認為家長應該還是男人來做。到我們心理諮商室來的年輕女性們,對於自己什麼事情也不做,卻要享受家長待遇的爸爸,可說是滿口怨言。

在美國,「全職老爸」們越來越多。根據二○○七年的研究調查顯示,全美有十五萬九千戶的家庭,是由爸爸來肩負起教養子女及操持家務的任務。在二○○八年的調查結果中,照顧學齡前的兒童,除了媽媽之外,其次便是爸爸,而不是保母或是親戚;然而在亞洲,如果媽媽無法照顧子女,通常是由奶奶來照料。

曾經當過全職老爸的人表示,照顧子女比做任何事情都更令人感到滿足,因此,就算有再多的報酬,也不想要與之交換。因為「全職老爸」仍屬少數,傳統老爸還是佔大多數,因此,據說在西方產生了一種在兩種老爸之間的「老爸之戰」。至於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之間,則是長久以來就已經有哪一種型態,對小孩更好的「老媽之爭」。這真是「令人羨慕的戰爭」。

西方人對於所謂好媽媽和好爸爸的模式,並不會給予標準答案,而是父母親彼此之間學習對方的角色,然後自行調適、改變,才會變得成熟。唯有彼此合作的父母,才能給予孩子真正的幫助。因此,媽媽們若能了解到教養孩子的角色,不能由自己一個人獨佔,那是最好不過了。我想要強調的是,自己把家事一手包辦,讓出外工作的先生,回家什麼也不必做的行為,並不是賢內助的表現。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太太把所有的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結果身為先生及身為老爸的人,在家中就沒有立足之處,因而無法與家人建立深厚的感情,結果離開了家庭的情形。這都是太太將全家人都視為一體所導致的結果。雖然連先生在家中應該扮演的角色,也一併搶過來做,但是如此賣力的結果,最後反而卻被先生所拋棄。

我曾經遇到一位雖然夫妻倆都外出工作,但是家事卻未平均分擔,讓先生仍然過著跟未婚的單身漢沒兩樣的生活,而且還視為理所當然的女性。這位太太說道:「因為我不想妨礙到先生打高爾夫球的興趣,也不想中斷他為了自我發展而去上英文補習班的機會。」而且,她自認為這樣才是能為先生著想的好太太的表現。但是,她卻無法體認到她剝奪了先生成為好爸爸的機會。

她沒有問過先生的意願,就這麼自以為是的先把事情安排好,卻認為這樣就是好太太應有的作為。 她認為先生為了參加公司聚餐或是談生意而搞到三更半夜回家,也是工作的一環,所以週末就應該要體恤先生,讓他在家好好休息。因此,不論是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乃至於子女教育問題,理所當然的都獨自承擔下來,並且認為這就是當媽媽的責任所在。亞洲女性們這種「視為一體」的行動單位,就因而衍生出「胸懷廣大的哲學。」

對亞洲人而言,「老爸之戰」的議題,看來應該尚未成形,要到遙遠的未來才會被論及。只要媽媽們這種「視為一體」的行動單位不加以調整,恐怕在我們有生之年,這樣的爭辯都不會出現也不得而知。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
出版社:大田出版
作者: 文恩禧
愛是媽媽的義務,也是喜悅。但是,不知從何時開始,愛只剩下義務,喜悅已消失無蹤?透過這本書,我希望媽媽們可以擺脫「吃力的」這種折磨人的媽媽角色,而去充份感受養育子女的真正喜悅....


 

Photo Source: 愛玩。不累。PLAY 

關於作者

大田出版
大田出版

大田出版社創立於1997年3月。 大田是美好田地之意,英文Titan則取自希... 更多

  1. 別讓孩子什麼都要,什麼都拿,這樣孩子很難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2. 給孩子手機等於給他們海洛因
  3. 世界上沒有保證一定成功的SOP
  4. 《其實是數位在傷害孩子》有些類型的孩子容易耽溺於數位機器
  5. 《其實是數位在傷害孩子》對數位機器成癮的父母養育出數位孩子?
  6. 《其實是數位在傷害孩子》數位產品導致不會讀書的大腦
  7. 《其實是數位在傷害孩子》對嬰幼兒尤其致命的數位產品
  8. 《其實是數位在傷害孩子》數位機器的反擊,爆米花頭腦和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
  9. 《其實是數位在傷害孩子》假成熟的孩子是被製造出來的
  10.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父母親的爭吵,對小孩而言如同戰爭
  11.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放下自己的「基本」標準吧!
  12.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媽媽,找回自己的心靈色彩
  13.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獨裁,扼殺創意
  14.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專職父親又如何?
  15.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孩子是孩子,妳是妳
  16.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呵護」孩子終生的媽媽們
  17.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責備與關愛的十字路口(得獎名單)
  18. 《我這樣教出創意滿分的孩子》生活美術遊戲讓日子更有創意
  19. 《我這樣教出創意滿分的孩子》創意美術的7個原則
  20. 《我這樣教出創意滿分的孩子》打破9種美術的舊觀念
  21. 《我這樣教出創意滿分的孩子》脫離令人窒息的框架,邁向創意美術的第一步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