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找回食物最原始的滋味

家宴 佳宴 Home Party | 2015-12-06
親子話題

前幾天一則【台灣水果太甜,農委會要找回古早味】的新聞引起了大眾的迴響,原來,現代農業技術的進步讓果農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而改變種植方向,市面上的許多水果甚至比製糖用的甘蔗24度還要甜。所以小孩子早就習慣於破表的甜味,哪識得什麼古早味?更無法懂得略帶一點酸度的水果,其實更能吃出不同的層次。

迎合大眾?退一步反思,是不是不只水果,許多市面上的食物都是如此,為了擴大市場需求,於是產品製造商不得不在產品中添加各種新滋味,畢竟市場是嚴峻而充滿競爭的,能夠賣得出去的產品才是好東西,就這樣這一代的孩子就在不自覺中迷失於各種食品添加物中,早已不識食物的真滋味。去便利商店隨便走一遭,你會發現架上的包裝充滿著我們看不懂的文字,就像外星文般難解。

在這樣的食物迷宮中,連大人都很容易迷路,更遑論孩子會迷失。於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食安事件層出不窮就不難理解。首先,大家已經習慣於在食物中添加各種化學元素,讓東西看起來好吃、嘗起來有味。而在速食的環境中,製造商所求的就是利潤,在短暫的時間與有限的成本下做出好賣的商品,於是,這哪堪慢慢燉煮?食安問題就是這樣出現!
而且,仔細看一下歷史事件(下圖)就會發現同樣的事情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即便過了十年,社會依然沒有進步。(例如黑心麵條事件,上個月的新聞並不孤單,早在十年前2005.06就發生過。)而小朋友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並沒有機會真正地去認識大地的賜予,剛採收的青菜水煮就好吃、地瓜無論外形,每一種都很適合做補充體力的小點心,無需造型、不用調味,自然的就是如此芬芳美味。

看到日本學童在校的用餐過程才知道我們的食育做得有多不足。在短暫的用餐時間中,他們“用心”讓這段時光過得更有意義,而不僅只是把肚子塞飽。

他們怎麼做?做了些什麼呢?
首先是感恩,感恩的對象不只是學校中央廚房裡工作的阿姨叔叔,還有幫忙的同學老師,更有種植出好吃食物的農夫們。怎麼做呢?他們在享用每一餐時都會有一位同學上台報告今天的馬鈴薯是由城裡的哪一位農夫種植(產銷履歷),這一期採收給我們享用後,下一次要再等三個月他才能再度收割,讓感謝不只是口語上的表達,更透過食物故事的連結,產生實質情感的感恩,另一方面,也能藉著這個過程讓孩子了解作物的實際生長情形。

再看看他們用餐前的準備,換上全套的防塵衣,仔細詢問每一位負責打飯同學的健康情形和衛生清潔,並詳盡地紀錄下來,很多的細節都不難看出日本孩子是多慎重地在看待午餐時光,更不用說享用後的自我清潔工作,更是把“懂得生活”這件事發揮得淋漓盡致。

的確,一頓好的營養午餐並不在於要有多少大魚大肉,只要營養均衡給予孩子成長所應有的能量就已足夠,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一段時間,讓孩子能真正地與食物產生連結,了解食物,打開感官去感受每一樣食物真正的滋味,並帶著感恩的心享用,這樣懂得生活的孩子才會識得生命中的許多美好。

還好,台灣有一群人已經默默在為孩子的飲食而努力,前幾個禮拜帶著Zach和Luke去參加聯合報願景工程所舉辦的「願景工程-明日廚師x翻轉餐桌論壇」,孩子上臺宣讀了短短的兒童宣言,童稚的語言大聲說出對大人的期待,他們要的不多,不過是好好長大。沒想到孩子的聲音竟是如此有力,現場滿滿關心臺灣飲食革命的參與者都不禁紅了眼眶。

要守護著孩子好好長大,聽起來好基本,然而卻有一大段路值得我們一起努力。飲食的教育要從小紮根,很多觀念都要一起努力慢慢地讓大家愈來愈好,很希望有一天孩子們都能吃得開心,父母也不用擔心食安連環爆!

其實,有很多社團機構已經開始在努力中,每一個父母也可以從關心參與孩子學校的營養午餐開始,吃得好不好?有誰在為我們把關(公設營養師 廠商派駐的營養師)?是不是使用非基因改造的食物?食材的來源?中央廚房的衛生與運送過程是否得宜?
另外,許多學校也都有經費在飲食教育這一塊,只是不知道如何妥善運用,又或是每年舉辦西餐禮儀教學如此這般使用,其實我們可以把經費用得更超值,可以邀請城市農夫來聊聊種植經驗的分享,也可以請營養師來教導小朋友如何吃得頭好壯壯,更可以在晨光時間說說食物的繪本故事,還有跟台灣歷史有關的食物(這可多了  聊不完呢),當孩子與食物有了情感連結,自然而然就會更珍惜食物,用另一種尊崇的態度去面對大自然的賜予。
(日本目前也有一群知名的料理廚師組成和食應援團,支援地方學校提供和食料理,以便讓更多學生了解“和食”的深刻意義喔。)

更多關於食育教育的資料:
聯合報願景工程  Mini Cook食育生活工作室  主婦聯盟基金會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