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如何不對孩子吼叫?請選擇從愛出發...

心靈工坊 | 2020-09-25
創意教養


圖 / 免費圖庫Pixabay 

 

如何不對孩子吼叫

作者 / 蘿拉‧馬克罕

 

我發現所有的教養建議只有在能保持冷靜時才有用,這真的很困難。我很容易大吼大叫,我的母親也是。吼叫是我們家的遺傳。我該如何打破這個循環?

—辛西亞,三個六歲以下孩子的母親

 

大部分父母都會大吼大叫。很多時候我們甚至不會注意到自己正在吼叫,聲音就這樣越變越大。又或者我們知道自己在吼叫,但當下覺得理由非常充分。難道你沒有看到孩子做了什麼?

但我們都知道,如果不吼叫,孩子的回應會比較好。吼叫會讓原本已經很困難的狀況更惡化,從強風變成了暴風。而且說真的,若你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還能期待孩子學會控制他自己的情緒嗎?

但是,如果父母能保持冷靜,狀況也就會因此穩定下來。我們形塑了情緒管控機制,便能更有效地介入並解決問題。孩子因此學會如何讓自己從生氣的狀態冷靜下來。親子關係也更為強化,孩子更加合作,開始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如果我們誠實面對,就會知道吼叫的原因其實在於我們自己。有些父母(這是真的!)可以看到同樣的行為一再發生,但還是保持同理心,或是輕鬆以對。因為不管孩子的行為有多糟,那都是一種求救訊號。有時候行為必須受到堅定管束,不過從來不需要我們拿出兇惡的一面,而且在吼叫的時候,其實我們幫不了孩子。

要停止吼叫並不容易。也許你很急著想停下來,但還是發現自己在尖叫。如果你被吼了,就須花更大的力氣阻止自己吼回去。但你若真的想停止吼叫,不管這股衝動有多根深柢固,我向你保證絕對做得到。這不是什麼難事,大概只要花上三個月。就像學鋼琴一樣,一開始是音階,透過每天的練習,很快就能彈出簡單的曲調,一年後就有辦法彈奏鳴曲。我看過成千上百位父母做到了。

停止吼叫難嗎?難。改變不會像變魔術一樣立即見效,而是必須每天持續地努力。沒有人可以代替你做。不吼叫也許看起來像個奇蹟,但這是做得到的事。只要持續練習,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自己不記得上次吼叫是什麼時候。想要開始了嗎?

 

● 對自己做出承諾。研究顯示,我們有意識地開口「承諾」採取行動,就有很高的機會達成,尤其是如果每天持續努力的話;相反地,只是「希望」有所不同,甚至「後悔」我們做過的事,通常無法改變什麼。所以,寫下自己的意念「我會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說話」,然後貼在常常可以看到的地方。想像停止吼叫之後,家中氣氛會變得多麼溫馨。想像自己冷靜地回應你現在會吼叫的事情,甚至帶著同理心,或是充滿幽默感!隨時不斷想像這個畫面,這樣可以植入你的潛意識。

● 對家人做出承諾。你必須對他人做出承諾,這會是個困難點。尤其,是要對那位你不想再吼叫的孩子保證,因為他會是唯一真正見證你是否信守承諾的人。有點害怕嗎? 當然。不過你要成為模範,而且如果想要一位不會對你吼叫的孩子,這就是方法。向孩子解釋你決定停止吼叫。做一張「好好說話」的集點表來獎賞自己。每天上床睡覺之前,由孩子(!)決定你能不能得到集點貼紙。這樣會讓你信守承諾。
(你反對用集點來規範孩子這件事嗎?我也是。因為這樣的連結並不正確,我們會在紀律的章節談到這點。不過因為父母是家中權力最大的人,這個方法可以讓孩子確保父母會守信用。我並不擔心父母會產生錯誤的連結,只是不要同樣使用集點表去規範孩子要好好說話。他在生氣時會比你更無法控制自己,你的的示範才會讓他真正學好。)

● 暫停、放下,深呼吸。每當你發現自己不由自主地大聲起來,或正要大聲起來,就做「暫停、放下,深呼吸」這三件事。怎麼做?

● 閉上嘴巴。只要發現自己快要生氣了,就別講話。閉上嘴巴。忍不住要發出聲音?悶哼吧,如果非做不可,但請閉上嘴巴。

● 放下。真的,當下先放掉,這不是緊急狀況。(如果的確是緊急狀況的話,先確保所有人的安全,再回到這個步驟。)就是離開當下的情境。

● 深呼吸十次。然後甩甩雙手。這樣讓你脫離低階的「爬蟲腦」狀態,也就是戰鬥、逃跑或僵住的反應,回到有意識的當下。現在你可以選擇要怎麼做了。

● 提醒自己:你是大人。你的孩子現在正在學習你所做的每件事。看著孩子說:「我正在努力保持冷靜,我不想吼叫。讓我冷靜下來,然後我們重來一次,可以嗎?」

● 做任何可以冷靜身體戰鬥或逃跑反應的事更多次深呼吸,口唸關鍵字,用冷水洗臉,看著「好好說話」集點表。提醒自己,孩子的行為像個孩子,因為他就是個孩子;提醒自己現在不是緊急狀況。

● 重來一次。脫離戰鬥或逃跑反應後,就會發現孩子不再看起來像敵人,而是你親愛的寶貝,你發誓要珍惜、疼愛、正面引導,讓他長大之後人見人愛、健全卓越的那個人。現在,讓你們之間的互動重來一次。

 

很難,對吧?在全身的神經傳導物質都告訴你要攻擊時,非常困難。但也很簡單。等到冷靜之後再開始和孩子互動就好。

● 擔心不大聲說話孩子學不到教訓嗎?孩子害怕的時候,也會進入戰鬥或逃跑反應,此時大腦的學習中心會關閉起來。孩子在你吼叫時無法學習。冷靜而同理的介入絕對比較有效。此外,在你吼叫時,也失去了孩子的信任。他們會變得比較不接受你的影響力。

● 擔心是不是太輕易放過孩子?其實孩子受傷了,他的「不當行為」是一種求救訊號,代表他需要你的協助。發脾氣是因為情緒太過激烈,孩子無法理解,也說不出來。當然你還是要設下限制並矯正行為,但引導絕對不必凶狠或可怕。我們希望孩子聽從引導是因為他們愛我們,不希望讓我們失望,而不是因為他們怕我們。

● 擔心自己是否太過虛假?孩子會看到你在生氣,但也會看到你負起責任調整自己的情緒。誠實面對自身經驗的真相,並不需要你將情緒不經任何過濾地「丟到」他人身上。如同達賴喇嘛所說:「盡可能保持友善,永遠都有可能。」另外,這些是你的感覺,只有部分情緒是來自與孩子目前的互動,大部分都是來自你的過往,以及你對當下狀況的看法。

● 如果發現已經盡力了還是吼出來,該怎麼辦?一開始會這樣,而且不只一次。但只要有從中學到教訓,就不算是錯誤。把每一次你沒處理好憤怒的狀況當成是一個改變的機會,檢視你的處理步驟、態度或自我照顧狀況,這樣下次就能做得更好。支持你自己,這樣才能改變。

 

要知道,你還是可以引導孩子,只是要用尊重的態度。如果每次發現自己正在吼叫,或快要吼叫時,就趕快進行處理的步驟,很快就可以培養出足夠的正念,在開始吼叫之前阻止自己。

 

 

-------------------------------

三分鐘步驟,讓自己從憤怒到平靜

 

蘿拉博士……你說避免吼叫的方法,是等到自己平靜下來,然後和兒子重來一次。但當我氣起來,就沒辦法那麼快冷靜。大概要花一個小時去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同時間,我兒子還是不停在搗蛋,我必須一直去糾正他。

—珍,一歲兒的母親

 

「暫停,放下,深呼吸」步驟的前提是,你能夠很快地冷靜下來,重新去處理惹怒你的那件事。但進入戰鬥或逃跑反應時,身體會充滿神經傳導物質,催促你快點攻擊。孩子這時會看起來像敵人,而你會覺得要趕快「把他糾正好」。

不過,身體不需要一個小時才能冷靜,除非遇到了老虎。真的。不管孩子做了什麼,實在都不能算緊急狀況。如果無法在幾分鐘內冷靜下來,那是因為你沒有告訴身體這是假警報,身體還處於戰鬥或逃跑模式,大腦也還在備狀態,所以需要一個小時才能「分散注意力」。

不管孩子剛剛做了什麼,冷靜的態度會讓你用比較有條理、有建設性的方式去反應。以下這個三分鐘的關鍵啟示,讓你能夠用新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並且讓戰鬥或逃跑反應冷靜下來。

 

第1分鐘:讓你生氣的念頭是什麼?

● 對自己默念這個想法,可能是:「他不尊重我的權威……我必須防患未然。」或是「他在操控我!」

● 思考一下就會明白,這個讓你生氣的念頭十之八九都是出於恐懼。從愛的角度去詮釋整個狀況的話,就會發現這個念頭並不是那麼真實。

 

第2分鐘:知道每個故事都有另一面

● 想想看,你的父母對你當然應該也有過至少一兩次這樣的念頭,而你好好地長大成人了,所以孩子也沒問題的。

● 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這個狀況。舉例來說:「他在告訴我他有多生氣……他可以擁有自己的感覺。」

● 想想看,你這生氣的念頭會讓你怎麼對待孩子。如果你放下這念頭,又會怎麼回應孩子?

 

第3分鐘:幫助自己的身體釋放這些感覺

● 敲打手掌側邊的穴道(空手道劈下去的位置),同時深呼吸。

● 敲打時告訴自己:「雖然我在生氣,但是我很安全。我可以自己冷靜下來,修復這個狀況。」

● 如果發現自己在打哈欠,很好,身體在放鬆了。越常練習,身體就能越快冷靜。

 

現在,回到孩子身邊,從愛的角度重來一次。聽起來很難嗎?真的很難,因為生氣時我們的身體充滿了攻擊性的荷爾蒙。但只要稍微開放自己的觀點,就能發現讓我們吼叫的態度其根源在哪,然後加以改變。每個念頭都可以從恐懼或愛出發。請選擇從愛出發。

------------------------------------------

 

 

➤ 看好文‧拿好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
到活動頁按讚留言,就有機會獲得《與孩子的情緒對焦》一本喔
 >> 參加贈書活動 << 
活動期間:2020/9/25(五) - 2020/10/1(四)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書   名: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出版社:心靈工坊
作   者:蘿拉‧馬克罕
譯   者:徐曉珮

 >>好書這裡買<< 

 ※ 全美超人氣教養專家、心理學博士蘿拉‧馬克罕,透過「情緒對焦」拯救無數抓狂父母的育兒指南,繁體中文版隆重上市!
 ※ 親職教養專家孫明儀、何翩翩、《父母的心靈雞湯》作者傑克.坎菲爾德(Jack Canfield)專序推薦。
 ※ 詳列0-9歲孩童各階段教養重點提示、常見問題集、圖表及經驗分享,協助焦慮、忙碌的父母迅速掌握重點,極具參考價值。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