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成癮的萬惡是「行為」,而不是奶嘴、電視跟糖果

脫韁野馬天使 | 2015-08-05
親子話題

任何東西只要成癮,下場都不會太好,重點是在成癮的「行為」而不是讓你成癮的「東西」

最近開始幫Owain戒奶嘴,由於他比較撒嬌,感覺可能有場硬仗要打,所以特地上網查了攻防妙招,順序不外乎:說理→嫌惡(塗辣椒)→毀壞(剪奶嘴)。

回想三年多前Devin一歲生日,當天晚上告訴他:「今天有很多小朋友來幫你吹蠟燭過生日,恭喜你長大不用再吃嘴嘴了。」我沒拿出奶嘴,他也睡得著,就這麼戒掉奶嘴的習慣;後續幾天,偶而他會把這個鈴鼓的軟球塞進嘴巴解解癮頭。

2012-10-15 14.46.53  

弟弟我不敢妄想這麼順利,但畢竟一歲八個月了,已經優待延長許多時日,該來的還是要來。

我們選擇外出踏青的午休開始,出去玩總是比較累,希望能縮短他戒斷痛苦的時間,第一招:說理,其實弟弟不怎麼哭鬧,只是比平常多滾了一小時才睡著,接著整個下午到睡前,我們一直在他耳邊洗腦,似乎發揮一點效用,晚上縮短到四十分鐘就入睡。

隔天清晨5點,媽媽自己太迷濛,他開始騷動,我忍不住塞他奶嘴回去,稍後大家起床還裝傻問他:「弟弟!你怎麼在吃嘴嘴,嘴嘴要丟掉了!」

接下來他做出令全家人都驚呆的行為:拔掉奶嘴,拉著我的手到廚房的大垃圾桶,把奶嘴丟進去,再壓到最裡面。

這下可好了,完全沒有退路,我做了最壞的打算,直到現在第六天了......風平浪靜,還睡得比以前好,以前晚上11點左右總是會起來找奶嘴,現在可能知道起來也沒有奶嘴吃,乾脆睡到早上。

我想著這個奶嘴,其實也沒有造成多大的困擾,反而給媽媽許多空閒的時光,當初要給小兄弟吃的時候,卻都懷著一點罪惡感塞進去。

我好奇地搜尋奶嘴的發明者,根據英文版維基百科的說法,最接近現代奶嘴的原型是一位曼哈頓的藥劑師Christian W. Meinecke,在西元1900年左右改良而成,在他申請專利後,奶嘴的爭議性不斷,因為

太。好。用。

寶寶出生後就進入口腔期,在奶嘴發明前,為了安撫哭鬧的寶寶,其實往他們嘴裡塞的東西也沒有比較高明,有骨頭、象牙、珊瑚做的固齒玩具,還有拿一小塊布包糖、包肉、包麵包,甚至在布上蘸了白蘭地,再綁成一個小球,但受歡迎的程度遠不及奶嘴。

由於大部分的寶寶一試成主顧,演變成有些只愛假奶不愛真奶,乳頭混淆、暴牙、齲齒....等等問題接踵而至,漫天的負面聲浪依舊有正面的研究報告出爐,奶嘴可以訓練吸吮能力、減少猝死,最重要的就是安撫情緒。

以我身旁周遭的例子,有少數媽媽提到,當初不管是不是刻意不讓寶寶吃奶嘴,如果寶寶沒有找到其他替代的安撫工具,下場就是媽媽變成人肉奶嘴,或是人體睡床;有吃奶嘴的,倒是還沒遇過嚴重到暴牙、齲齒,現在的爸媽都非常克制地使用奶嘴,並且夾雜著「我沒辦法讓他停止哭泣,才使用的下下策。」。

但是萬惡的源頭根本不是那個奶嘴,而是讓寶寶養成朝思暮想的依賴性,人類的身心發展,讓他們必須渡過這個口腹之慾,才能安全的進入下一階段

如果堅持不使用奶嘴,也應該幫助他們找到一個安全的依靠。

由此推廣,當爸媽糾結於某樣東西不好,處心積慮要杜絕孩子的接觸,很快就會面臨層出不窮的挑戰,3C產品(電視、電動)、飲食(糖、肉)乃至於玩物喪志,每一步都會讓人戰戰兢兢。

這類會讓人成癮的物品,爭議性都很大,好壞評價都有,當一個東西正反兩面都有的時候,你就可以放心,它至少是安全的,只要適當使用,過與不及都不好;不像毒品,雖然也會成癮,但完全沒有灰色地帶,就應該完全禁止。

成癮的前一刻都是沉浸在愉悅的心情中,只要控制得當,常常都是下一步衝刺的能量,小孩「會玩又會讀書」,大人「愛工作又懂得生活」都是大家所希望的結果,如果不是要做為一個苦行僧,人生又何須用修行來渡過?

重要的是要幫助孩子學會自我控制

至於什麼叫做適當,有三個原則:不會造成情緒上的困擾,包含自己跟別人、不要危害身體健康、保有接觸其他事物的興趣,那麼世界將會比想像的更美妙!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