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孩子的每一個行動都有它的目的

台灣東販 | 2021-11-15
創意教養

當有新的弟弟妹妹出生,原本的孩子情緒就會變得不穩定,這是常有的事。

為什麼他們會感到不安呢?是因為怕「媽媽的愛被搶走」。

那也沒辦法,新生兒又小又脆弱。媽媽只能寸步不離地照顧他們。

在我們幼兒園中,也有很多孩子原本可以獨佔媽媽的愛,成為哥哥姊姊後情緒變得不穩定,媽媽們就會來找我們討論。

最常聽到的是「原本自己可以做得很好的事,突然就不會做了……」。明明可以自己好好吃飯,現在卻吃到一半站起來走動,或是打翻飯菜、吃不完剩很多等等。

這些「問題行為」背後的理由,很明顯就是為了讓只關注嬰兒的媽媽也可以注意到自己。

 

「小弘!專心吃飯!」

「你看,打翻了吧!小心一點!」

得到這樣的反應,小弘就會感到開心,因為媽媽終於注意到自己了。

嘗試幾次後他會學習到一件事。

「吃飯的時候走來走去,媽媽就會注意到我。」

於是這樣的「問題行為」便會反覆出現。在媽媽最忙的時候,孩子反而一直扯後腿,媽媽也會覺得很煩躁。

但是這種時候罵他也解決不了問題。

 

阿德勒曾說,孩子看似無法掌握、胡亂任性的行為,都有某種「目的」。

特別是這些被稱作「問題行為」的行為,背後一定有目的。

所以在責罵孩子前,先找出目的——孩子是為了什麼才會採取這樣的行為。想想看最近有什麼變化?罵他的時候他是什麼表情?這個行為會導致什麼結果?

思考後應該就會發現:「原來是希望我可以多陪他,他其實是想撒嬌啊!」

 

當你了解他的目的,就可以用別種方式滿足孩子。

具體來說,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平常的行為或是「好的行為」上。當孩子發現到「原來我不用搗蛋,爸爸媽媽也會看我」,就不需要再藉由做壞事引起注意了。

「但是老師,他現在總是在做一些讓我傷腦筋的事……」

我知道還是會有神情疲憊的母親這樣說,但是請試著把目光放在那些看似沒什麼大不了,但孩子能做到的事。

 

像是自己吃飯、自己換衣服、主動打招呼、收拾玩具、哄妹妹睡覺……。

你看,原本什麼都不會的孩子,現在已經可以做到這麼多事了。而且,只要他每天早上可以精神飽滿地起床,不就足已讓人感激了嗎?並沒有「總是在做一些讓我傷腦筋的事」吧?

 

而且請將這份「快樂」的心情化作言語,告訴孩子:「我有一直在看著你喔!」

「小弘把媽媽做的蛋包飯吃光光了,我好開心喔!」

「哇!你今天心情很好呢!媽媽最喜歡看小弘笑了!」

然後空閒的時候就抱一抱孩子,告訴他你很愛他。這樣為了吸引注意力的「目的」就會漸漸消失。

 

還有個孩子寫了一首很棒的詩。

「小安(弟弟)在睡覺時,媽媽說:『小安在睡覺所以我唸繪本給你聽』,然後抱一抱我。

我喜歡上《小黑桑波》這本書了。」

 

 

➤ 看好文‧拿好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
到活動頁按讚留言,就有機會獲得《放養孩子,是為了讓他成為更好的大人》一本喔!

 >> 參加贈書活動 << 

活動期間:2021/11/15(一) - 2021/11/121(日)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書   名:放養孩子,是為了讓他成為更好的大人:結合蒙特梭利與阿德勒心理學,日本92歲阿嬤的奇蹟育兒法
出版社:台灣東販
作   者:大川繁子
譯   者:李秦

 >>好書這裡買<< 

在擁有170歷史的古民家校舍中,有一所被人們稱為「奇蹟幼兒園」的學校。      
它從蒙特梭利與阿德勒心理學中各取優點,歷經60年、培育過2800名以上的學童。
讓「奇蹟幼兒園」裡的92歲保育士告訴你媽媽更輕鬆、孩子更獨立的育兒祕訣!

用對等的立場與孩子們相處的教育方式,
以及孕育自由成長力量的教育方式,
都可以讓大人與小孩得到幸福。
不管是小皮蛋、小任性還是小怪胎都可以正面對待。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