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兒科醫師的建議~儘早唸故事書給孩子聽

兒科醫師媽咪的撇步 | 2016-08-11
親子話題

 
(圖片來源:Gordon@flickr, CC by 2.0)

大家都知道閱讀的好處,但怎麼做最有效,最能在孩子心中深根發芽?

美國兒科醫師從1989年開始,將「儘早唸故事書給孩子聽」當醫囑衛教給嬰幼兒家長聽,將「適齡童書」當處方讓家長和孩子帶回家使用。為何看起來和閱讀推廣不相干的兒科醫療要介入嬰幼兒閱讀推廣呢? 因為許多學齡前的孩子不一定有到過圖書館,但他們卻常被家長帶到兒科門診來。還有,嬰幼兒家長最願意聽誰的話? 當然是兒科醫師的話囉! 所以,對孩童一生發展這麼重要的衛教(親子共讀)和東西(書),理當要由兒科醫療人員來告訴家長!

教育部「閱讀起步走」的活動立意甚佳,但沒有閱讀習慣的家長,多半不會因一個閱讀禮袋就走進圖書館,而有的家庭因經濟或交通等因素無法利用公共圖書館資源,於是許多需要閱讀滋養的弱勢孩童反而享受不到「閱讀起步走」的好處。不如換個方式,與兒科醫療系統配合,寶寶大多在醫院出生,之後也要回兒科門診打預防針或就醫,家長們通常比較願意配合兒科醫護人員的建議。也許醫師一句”可以開始講故事給寶寶聽囉!”,並贈送一本小書給寶寶,能夠讓家長更有動力以閱讀陪伴孩子長大。

台灣兒科醫學會於105年6月13日發出一份聲明稿,這份聲明稿是由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科吳淑娟醫師,以及展臂閱讀協會的辛翎醫師和陳宥達醫師共同擬稿。聲明稿如下:

兒科醫師的建議:儘早開始唸故事書給寶寶聽

制訂:2016年6月13日
臺灣兒科醫學會促進兒童福利及健康委員會

「從孩子出生後,即可開始唸故事書給寶寶聽」已成為許多國家兒科醫療與教育界給嬰幼兒家長的建議。先進的腦部造影顯示大人以「對話式共讀」,讓寶寶在日常語言互動的情境中,其語言的溝通和理解、情緒及社會適應等重要的能力,都能得到適切的刺激,對幼兒腦部的發育非常重要。

美國兒科醫學會於2014年,已將「主動建議家長儘早唸故事書給寶寶聽」納入兒童醫療照護政策之一。兒科醫師原本就是守護兒童發展的第一線人員,擁有獨特的機會從孩童出生後就經常接觸家長,更是家長們信賴的專業人士。許多國際論文已指出,由兒科醫師介入推廣早期親子共讀,可以改變嬰幼兒家長對親子共讀的態度,幫助幼兒腦部及語言發展及就學後的閱讀能力。這樣的成效,對弱勢家庭的孩童更有幫助。

嬰幼兒期的共讀並不著重在認知學習,而是透過唸故事書,培養親子互動的感情,能夠從嬰兒期即開始建立家庭閱讀的習慣,並至少持續到幼稚園的年紀 。根據實證研究,兒科醫學會提供嬰幼兒家長「開始唸故事書給寶寶聽」的建議方法如下:

  1. 從「對話式共讀」開始:大人可以用看圖講故事和自問自答方式,邊講邊觀察寶寶的反應,寶寶的笑容、咬書、拍打、撕書都是喜歡書的表現。
  2. 找個舒服的地方一起看書: 大人的懷裡是孩子聽故事最舒服的位置,或是枕邊的晚安故事,也是安撫孩子入眠的好方法。
  3. 不需規定時間: 嬰幼兒專注力原本就不長,家長不需規定固定時間一定要共讀,或是要唸多久。只要大人和孩子都喜歡,即使只有五分鐘也可以。
  4. 經常性,持續性進行: 建議剛開始每星期至少有三天,找個輕鬆的時間抱著寶寶唸故事書,從幾分鐘開始,慢慢延長時間,閱讀習慣自然就養成。
  5. 不規定孩子要坐好才能聽故事: 孩子聽故事時可能一下子就分心想去玩,只要大人繼續用好玩的聲音和動作朗讀故事,孩子自然會被吸引回到大人懷裡。
  6. 家裡要經常有書: 孩子的成長環境中,經常有書,孩子自然就親近書。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