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從圖畫的「著色」看懂孩子在想什麼!

秀威資訊 | 2016-05-20
親子話題

著色主要的目的是分析孩子的特質,並據此給予建議改善之。
能清楚分析孩子的心理狀態只是基本步驟而已,後續的改善才是真正的重點所在。
就好像醫生診斷出病因只是治療的開始,後續該怎麼治療好病人才是重點。

1.無法看出物件的畫

在我們的經驗中,年齡越小的孩子,畫的內容越簡單。如上圖,三歲左右的孩子能力只會畫線條。分析者一定要有所依據,才能判斷。所以,家長要在孩子畫畫
的同時詢問:這一條是什麼?第二條是什麼?
孩子可能會告訴你,這一條是媽媽,第二條是狗狗,第三條是……。這樣,我們就可以依內容物的「順序」、「位置」、「顏色」、「邏輯性」來分析了。

2.情非得已換顏色

若孩子所選的顏色已經用完,老師可以讓他換第二種顏色。但這是逼不得已的情況,分析時仍應以第一種顏色為準。
在圖中,可以明顯看出黃色已經用完,才以相近色彩補足,故只須判讀黃色部分即可。

3.用很多顏色著色

這類型的孩子很有創意,因為敢違反老師的規範去使用各種繽紛色彩著色,又在老師規範的框架之內。
孩子在框架內塗上多種顏色即屬此類,代表自我意識很強,平常總能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4.框架

沒有塗出框架外

代表他能遵守老師的規範。這類型的孩子「自律性」佳,穩定性也比較高。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中,能專心學習,相對地成績也不錯。這類型的孩子對於社會、學校或家裡的規範都會遵守,所以是個很好教的小孩,家長不需要太花心思去管教他。
圖中雖然有很多的小線頭跑出框框外或少許破洞,都不能算是塗出框外或塗抹不均勻,因為判斷的原則,應該以「整個圖」來看。

顏色塗出框架外

所謂「小量」跟「大量」塗出框架外的區別,老師可以以自由心證的方式去裁量。有些是不經意地塗出,有些是發現自己塗出框架外會馬上修正。
在圖中,有小量地塗出框架外,老師還是判斷它是屬於在規範內,因為可以看出孩子有心遵守老師的規定,可能是年齡過小以致無法精準畫成方形。
故結論是:他對於社會、學校、家裡或媽媽的規定大都能遵守,他的自律性也不錯。這樣的孩子家長可以去要求他達成某種目標,他能朝著目標慢慢修正,慢慢去完成。

大量地塗出框外,代表孩子根本不理會老師的規定。這類型的孩子把老師的話當耳邊風,代表他的自律性很差,對於爸爸媽媽所交代的事三分鐘就會忘記。假若你要他不要站椅子上、不要拿熱湯、不要……你對他說的話,最多遵守三分鐘,之後就變成僅做參考用而已。

5.先畫圖,再塗掉

圖中,小朋友先畫房子、太陽等等的物件,等到畫完了再塗滿。在他心裡認為:「我先畫我的畫,反正畫完再用同顏色的塗滿也沒差呀!」
這樣的孩子「很自我」也「很有邏輯」,因為他必須跟其他人一樣同時繳卷。還有他能在枯燥乏味的工作中找到樂趣,所以他也是個很有創意跟樂觀的人。

6. 有規劃

圖中,五歲的小朋友先畫十字,將之分割成四部分,再一塊塊地塗滿。這樣蠶食鯨吞的方式,代表他是有先思考再進行的。可知這個孩子是很聰明的。只可惜沒塗滿,說明孩子雖然很聰明,但是意志力不夠堅定,做事無法確實完成。

7.過程

孩子有「從一而終」的專注精神

圖中可以看出,這個孩子很努力,也很專注地做一件事。因為他從頭到尾只有一種角度,「由左下至右上」完成。這樣的孩子缺乏創意,畫畫過程中腦筋沒有思考怎麼畫法會較輕鬆或有趣一點,是屬於「埋頭苦幹型」的個性。這樣很容易疲乏,長久下來也容易有倦怠感。

建議家長多讓孩子參加頭腦開發的課程,多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腦筋才會靈活。

孩子有「半途而廢」的心態

圖中未塗滿,可以明顯地看到這個孩子耐心不足,畫一半就放棄了,所以空白的地方很多。
這樣的孩子,家裡的人對他大都過度溺愛,所以當他感受到一點挫折就放棄了。在他的心裡,放棄是不會被處罰的,是被允許的,所以他一不順心就會選擇放棄。
若是孩子有這種情形,老師可以建議家長不要讓孩子習慣性地放棄,不然長大了就沒有競爭力,應該多鼓勵孩子堅持到底。

8. 均勻度

越畫越虛

圖中已經全塗滿了,但是可以看到均勻度不同。雖然孩子剛開始很用心地由左往右著色,但越往右邊顏色越淺,代表這個孩子個性有些敷衍。
舉例:掃地時,每個地方都有掃, 但就是掃不乾淨。這種心態是一種惰性,它會讓孩子無法成為出類拔粹的優秀者。
建議家長, 多給孩子掌聲,讓他有榮譽感,有自信心。

差不多先生

圖中,孩子認為他已經都塗滿了,其實可以看到還是有很多空白,這就是屬於大而化之的心態。在孩子的心裡想的是「幾乎」塗滿啦、「差不多」全滿了。但在其他人的眼中,「幾乎就是還沒有」、「差不多就是差很多」。
建議家長,培養孩子持之以恆的決心。

均勻度完美

圖中均勻度很好。這樣的孩子除了上面所說的有「從一而終」的專注精神外,耐心、耐力與自我要求的自律性很高。
可以想見,這個孩子一定是用尺來畫才會這麼整齊。但是,畫畫是內在的美學(右腦運作),不是工程或數學(左腦運作)。這個孩子的學校功課一定很好,因為他把所有的事物都用一個方式來制度化了。
從好的一面來看,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只須溝通就可以了;缺點是毫無創意。

9. 順序

有順序邏輯的畫

圖中四歲的孩子一定沒讀幼兒園,是媽媽在家自己教育的。因為這個孩子已經能使用我們社會的習慣:「由左至右,由上而下」的模式來寫數字。
這樣的習慣,不是半年內即能養成的。可知她媽媽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教她了,這也可以推想媽媽的期待與焦慮。通常幼兒園的小朋友要大約一年的時間才會有這樣的習慣。同理,小朋友就讀二三年後的圖畫,若仍看不出邏輯性,代表幼兒園的教育對她影響不深,她還是跟進幼兒園之前一樣:白紙一張。

沒有順序邏輯的畫

圖中是八歲的小朋友所畫。我們可以依其畫畫的順序去觀察,它是否符合「由左而右,由上而下」邏輯模式。結果找不到,可以判斷出她的功課一定不好。
理論上她已經八歲了,一定經過好幾年的教育薰陶,卻沒有基本的順序邏輯,完全是想到哪裡,做到哪裡。這樣的孩子無法理解人家想要的是什麼。
從好的一面來看,至少她能規規矩矩地聽從每個老師或家長的規範,所以家長反而會認為她是個聽話的好女孩。

10. 年齡與畫差太大

圖中,是在一場說明會中,一位媽媽拿來的,她國小二年級的孩子(八歲)的畫作。這幅畫對於物件的描繪過於簡單。加上他的構圖不完整,所有的物件都是單一的,並沒有組合成一幅真正的畫。內容:1 是豬,2 是羊,3 是馬,4 是薯條,5 是雞塊,6 是汽水,7是平衡木。
他的畫只達到線條與圓形的階段,約在四歲左右的能力。由以上判斷,他的心理還是像一張白紙那樣單純,大約是四歲孩子的構圖。建議加強孩子的認知能力。

11. 行為風格

先難後易

圖中可以看到他「先畫四個邊,最後畫中間」。代表他選擇先從邊邊可能是擔心會不小心塗出框架外,決定較困難的地方先畫。中間比較不用擔心塗出框架外,容易的後塗,這樣,才會越畫越輕鬆。但是,《禮記》說:「善問者如伐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意思是:我們做事的方法應該是先從簡單的先做,等有經驗與信心了,再做困難的。因為有經驗了,所以困難的部分就不會像完全沒接觸過那麼難。
這種方式用在考試時也是一樣的道理。把會的先寫好,最後才寫困難的題目,這樣可以得到很高分數;若顛倒過來,先想困難的,結果把時間都用光了,那就拿不到分數。從好的一面來說,這類型的人會比較深思熟慮,眼光看得遠。

先易後難

圖中,先從中央開始畫起,最後才畫四個邊緣。也就是說,他從簡單的先做,最難的留最後。這樣的人就跟上面類型的人相反。先享受,後付款。
以上二者沒有誰好、誰不好,只要能腦筋變通,才是最好的。例如:工作從容易的開始,儲蓄從堅持省錢開始。

12.自我防衛機制

 

上圖中,是一個五歲的女孩所畫。她在畫畫前,一定會先畫一個「框框」,把自己畫的統統圍起來。應該她的年齡太小,無法一次畫整條線,所以她努力地一段一段把它
接起來。
有這樣的框框,不管是前畫還最後畫,都代表她的內心沒有安全感,才會想把自己圍起來保護好。

這位妹妹的家長告訴筆者;因為姊姊從小就一直認為妹妹是家裡多出來的人,常趁媽媽不注意時欺負她。媽媽在長期勸導與處罰無效之後,不得不教小女兒自我保護。所
以,從她的畫中,可以看出她這樣的觀念已經在潛意識裡扎根。另,在頁左邊的兩幅圖也都有自我防衛機制。

13.創意

角度越多有越聰明的傾向

圖中,有規律地不停變換角度,沒有「由左至右,由上而下」的邏輯。
表示孩子的腦筋不斷地在運作思考才能一直換角度,不會單調地從一而終做完。這樣的人在校的成績都是名列前茅。筆者接觸到許多年齡較大又沒有習慣性邏輯的特殊風格,經查證確定這一類型的孩子多屬於資優生。

 

◎看好文‧拿好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到活動頁按讚留言,就有機會獲得《看懂孩子在想什麼!:100幅兒童繪畫的心理祕密》一本喔 >>參加贈書活動
活動期間:2016/5/20-2016/5/26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看懂孩子在想什麼!:100幅兒童繪畫的心理祕密
出版社:秀威少年
作者:黃俊芳

當孩子還不會完整表達,透過具體簡單的步驟方法,看懂3~12歲孩子的繪圖,瞭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幫助孩子成長!

關於作者

秀威資訊
秀威資訊

秀威資訊始終堅持「多元文化,分眾出版」的精神,鼓勵創作者「寫自己的故事,唱自... 更多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