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學習就是要有計畫》教養不外包,看見孩子的努力

如何出版社 | 2014-11-06
創意教養

給父母的話
學習的目的,是讓孩子具備所需的能力,依孩子希望的方式,追求自己認可的成功。

孩子是你的縮小版。

對學齡前孩子而言,他們崇拜、效法的榜樣就是父母。雛鳥跟著父母學飛,獅子跟著父母學習捕獵,這是大自然的定律,孩子模仿的不只是父母的行為,個性、氣質也都源自父母的潛移默化,因此,父母必須以身作則,隨時反省自己會如何影響孩子。

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得先把自己塑造成那樣的人。

有一個很典型的現象,父親酗酒、家暴的家庭,即使兒子從小對此非常厭惡,立志以後絕對不會重蹈覆轍,但奇怪的是,長大後仍會不自覺的複製父親的行為。由此可知,父母的影響是無法避免的,即使孩子再怎麼想擺脫,仍會下意識將父母的某些特質傳承下去。

如果希望孩子待人和善、彬彬有禮,自己就必須先收斂暴躁、亂罵人的脾氣。有時在路上會看到某些家庭,小孩子罵髒話罵得很自然,一不順心就動手推打,再轉頭看看他們的父母,也有著一模一樣的行徑。

如果希望孩子喜歡看書,自己就要先養成閱讀的習慣。我有個朋友,他們家的孩子都很懂事、優秀,他們家就有一起閱讀的習慣,每個禮拜會有一段固定的時間,一起去咖啡店看書,並且互相討論彼此讀到的內容。

這個方式雖然比較累,但話說回來,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孩子如何能從你身上學會「做到」的方法?

舉例來說,運動是培養孩子意志力和耐力的好方法。如果孩子想吃冰淇淋,你可以跟他說:「我們來挑戰騎五公里的腳踏車,完成後就可以吃冰淇淋。」然後陪著他一起騎完五公里,再給他吃冰淇淋。這是養成孩子習慣「只有在完成一個計畫後才會得到想要的東西」,因此推遲欲望被滿足的時間,體認到「有付出才有收穫」。

父母絕對不可以有雙重標準,規範小孩的是一套,自己卻做另一套。比方不准孩子看電視,自己卻一直看個沒完沒了;不准孩子在餐前吃零食,自己卻隨時隨地都可以開零食來吃,這就是雙重標準,孩子不會信服。徹底執行規定,不管是懲罰或獎勵,承諾了就要做到。

俗話說:「陰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很多人把孩子當作理所當然的出氣筒,將自己的壓力與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但孩子會模仿、複製你的行為,你現在怎麼對待他,日後他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人,尤其是他的小孩。如果你能把他當作一個小大人對待,他自然就會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學會尊重別人。

在要求孩子之前,不妨先檢視一下自己的所言所行。

教養不外包,看見孩子的努力

父母不需要把自己變成愛因斯坦,但一定要花時間和精神陪伴孩子。

目前華人的教育現況,普遍是將教養的工作外包給保母、學校、補習班、安親班,甚至是爺爺奶奶。教養跟投資很像,父母投入多少精神和心思,未來就會看到多少成果,沒有任何捷徑。

我很感謝母親的陪伴。記得小學每天下課回到家,母親就會讓我一起坐在桌子旁,她忙她的事情,我做我的功課,這就是一種陪伴,她會幫我看功課、讚美我做得好的部分,用鼓勵的方式讓我喜歡手上正在做的事。很多時候我並不是因為喜歡這件事而努力,而是因為想要得到父母的讚賞。我媽從來不打不罵,都是用鼓勵的方式。後來我在面對我的家教學生時,也是用同一套方法。當他們遇到困難,我就幫助他們面對、解決;當他們做對了,就鼓勵他們繼續朝對的方向前進。學生如果只考六十分,我不會說:「你這個笨蛋,怎麼只考六十分?」而是說:「你很用心,花了一個小時很努力的準備,我很欣賞你的努力。你失誤的地方是很多人都會疏忽的,我小時候也曾經疏忽這個細節。還好我們現在發現,只要記起來,以後就不會再因為它而失誤了。」我們要做的是分析為什麼會失誤,是粗心還是不懂呢?並探討「如何修正這個失誤」,而不是責怪他怎麼可以犯錯。

父母投入時間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幫助孩子建立心理、精神上的基礎,讓他有能力面對競爭,這是大班制教學的補習班絕對做不到的。一對一的補習班和家教或許可以解決孩子課業上的問題,但一定要幫孩子慎選老師。

父母的陪伴,是啟動孩子自主學習的關鍵力量。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學習就是要有計畫!美國SAT榜首的考試、記憶、動機訓練法
出版社:如何出版社

給孩子一個身體力行的動態學習環境
用對方法說對話,提升IQ & 進化EQ
幫助孩子立定志向,找到學習典範
養成「不怕難」且樂於挑戰的心態

 

 

Photo Source: A Family's Bankruptcy Story by James H MaGee、 Daily Mail Online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