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在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爭鬥

野人文化 | 2018-07-30
創意教養

在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爭鬥
If children live with hostility, they learn to fight.


 

大多數的大人們不覺得自己懷有敵意。我們不是會出現在地方報紙頭條的那種暴力、謾罵的家庭,但我們仍可能會因為把怒氣忍在心中,而在與家人互動時不小心流露出不滿,甚至毫無預警地發火,導致家庭在不知不覺中陷入憤怒的氛圍之中。

當然,我們周遭仍不乏充滿敵意和爭吵的例子,無論何時,地球上都有某個地方處於戰爭中。各種仇恨犯罪、家庭虐待、幫派鬥爭幾乎變成了這個社會的每日例行公事。

小孩從電視、電影與電玩中接觸了數千小時以上的打鬥和暴力畫面。

對某些孩子來說,敵意有可能會在日常生活中爆發,對象有可能是家中的兄弟姊妹與學校的同學,也有可能是街上、住家附近或者正在開車的陌生人。有時孩子還會聽見自己父母和另一半、工作的老闆,或鄰居起爭執。

處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下,會讓孩子變得脆弱:有的孩子表現得很剛硬,盛氣凌人,總是一副準備打架的架勢,不然就是四處找架打;有的卻又極端害怕爭鬥,他會極力避免任何衝突,連輕微的爭辯也不想面對。每一間小學都會有這類個性的孩子。

若家庭中時常出現爭執,會讓孩子誤以為爭執是必須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所以長大後,他可能會以為生活就應該充滿抗爭,只要不抗爭就不可能擁有公平,也無法存活下來;而這,絕不是我們想給孩子的未來。

父母解決困難以及處理家庭危機的方式,會影響孩子在面對衝突時的表現─你可以讓他學會表現出極大的敵意並爭吵,或者讓他學會理性溝通並解決問題。

[案例 1]
「又來了!你不能小心一點嗎?」 

媽媽以冷靜自制,化解了即將形成的家庭情緒暴風

會讓我們抓狂的,通常都是芝麻綠豆大的事。挫敗感是從日常生活中逐漸累積的,因此有時讓我們大發雷霆的不是什麼重大的事件,通常是「最後一根稻草」。壓力累積得越多,我們就越容易失去冷靜,因此在漫長的一天結束後,我們又餓又累地回到家,就特別容易生氣。舉例來說:

四歲的法蘭克在幼兒園生了一天的悶氣。這一天,玩電腦時沒輪到他,他覺得老師沒平均分配使用電腦的時間,爸爸又因公司有事晚來接他。

回家途中,爸爸強打精神,假裝很開心、逗趣的問:「今天上學好玩嗎?」事實上,爸爸又累又急又心不在焉。

「還好。」法蘭克坐在後座上,眼神茫然的看著窗外。收音機正在播報新聞,路上有點塞車。

他們回到家,媽媽正匆忙的趕著做晚餐,流理檯上的小電視中正在播新聞快報。每個人都很餓。法蘭克在脫下外套時,不小心把流理檯上的午餐飯盒打到了地上,麵包屑灑了一地。

這場景似乎很熟悉,也很容易想像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大多數人和他們一樣生活繁忙,都知道要面面俱到有多麼困難。我們面對壓力的反應取決於在緊張時刻我們如何處理急躁、不滿、煩惱和煩躁的能力。

我們必須認知到這種「小小」的不良感覺,並及時處理,否則積壓在心裡久了之後,這些感覺就會變成了「大」脾氣─一開始是悶在心裡的不滿,最後會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怒氣大爆發。幸好,法蘭克的媽媽成功地控制了自己的煩憂,把當時的狀況處理得很好。

她把小掃把和小畚箕拿到法蘭克的面前,說:「沒關係,親愛的,來,你可以用它們把地板收拾乾淨。」

等到她把雞放進烤箱以後,她彎下身,以鼓勵的語氣對法蘭克說:「你快清乾淨了耶,我來幫你把最後一點點掃起來。」她接過掃把,把碎屑掃進法蘭克手中的畚箕裡。法蘭克的臉上終於露出放鬆而感激的笑容。

我們都知道這種狀況很有可能會演變成完全不同的結果。法蘭克在打落飯盒的那一剎那,很有可能因為沮喪而爆發,大喊道:「我討厭飯盒!我討厭上學!」媽媽可能會為此事對爸爸咆哮:「你明明知道我正在做飯,為什麼回家之後要把法蘭克留在廚房這裡?」或責罵法蘭克:「又來了!你不能小心一點嗎?」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是誠實表達自己的不良感覺比較好。孩子會從旁觀察我們如何處理從不耐煩、敵意,到爭執對抗的過程。

有趣的是,我們也可以向孩子學習舒緩緊繃情緒的方法。例如,孩子為了減緩挫折感,往往會本能的、不自覺的停下正在做的事,轉而去玩需要耗費大量體力的遊戲,如跑步、畫畫、辦家家酒等。所以,我們也可以在快發脾氣時,藉由一些活動,消除怒氣,例如到戶外快走一圈,到園圃整理花草,或洗車等。

倘若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這些活動,也可以試著專注於自己的呼吸上:深呼吸,再慢慢吐氣,如此反覆十次。專注於呼吸是為了能擺脫緊張的感覺,並恢復自制。這不僅能暫時緩和我們緊張的心神,更是孩子的良好示範。

遇到孩子不能自己消減緊繃的情緒時,我們可以透過想像的遊戲引導孩子如何面對壓力。

在幼兒園上了一天課,法蘭克的爸爸或媽媽可以問他:
「你覺得自己在今天上學的時候像是什麼動物?」
他可能會回答:「像怒吼的獅子一樣。」
爸媽可以再問:「那你在家,又像哪一種動物?」
他可能會回答:「像想讓人抱抱的小狗。」

法蘭克的答案讓爸媽了解,孩子在經過緊繃的一天後,他需要我們的擁抱與安撫。

[案例 2]
為什麼大人可以生氣,小孩卻不可以
孩子有權定義、表達自己的感受

孩子和我們一樣,有權表示自己的感受,包括生氣。但這不代表他可以任意耍脾氣,傷害別人或砸東西。更清楚的說,打、踢、咬、推等行為都是不被容許的,遇到這種狀況應該給予適當的訓練,如「短暫隔離法」。年幼的孩子尤其需要我們的協助,讓他學會用言語表達情緒,而非用肢體動作發洩。身為父母,我們必須接受、尊重孩子的挫折感,同時堅守原則及行為規範。要從中取得平衡實在是個大挑戰。

中午時分,一個媽媽打斷九歲女兒泰莎和來家裡作客朋友的爭吵:「對朋友生氣是不好的行為。你們兩個不要再吵了!」

到了晚上,媽媽因為泰莎不刷牙而對她大吼,泰莎回答她:「對女兒生氣是不好的行為。」媽媽氣得跳了起來。

假如媽媽能停一停,做個深呼吸,她就會發現泰莎不是故意要學她,或破壞她的威權,她只是在質疑媽媽的矛盾。她不明白為什麼大人可以生氣,小孩卻不可以。也不懂為什麼別人可以對她生氣,她卻不可以對別人生氣。她提出問題是正確的行為,像這種雙重標準的規定,是不適合教予孩子的。

我建議父母,要准許孩子自己定義自己的感受。若父母要協助孩子定義感受,可以試著用問題取代陳述。不要說:「我知道你因為……很生氣。」試著用:「這件事的哪個部分讓你覺得困擾?」或:「這件事的哪個部分讓你心情不好?」然後再問:「要怎麼做,你的心情才會好一些呢?」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幫助孩子釐清自己的感覺,一方面能讓他發現更多處理情緒的方法。

關於敵意與爭吵,父母可以做的10件事……

1.若家中時常出現爭執,孩子會以為爭執是必須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我們解決困難以及處理危機的方式,會影響孩子面對衝突時的表現。

2.當我們有所不滿時,誠實表達自己的不良感覺比較好。孩子會從旁觀察我們如何處理從不耐煩、敵意,到爭執對抗的過程。

3.給孩子良好示範:快發脾氣時,深呼吸,再慢慢吐氣,如此反覆十次。專注於呼吸是為了能擺脫緊張的感覺,並恢復自制。

4.如果我們能認知並了解自己的錯誤,再為我們的行為道歉,孩子將明白很重要的一件事│ 爸媽也在學習讓自己的脾氣變得更好。

5.家有年幼孩子,協助他學會用言語表達情緒,而非用肢體動作發洩。

6.准許孩子定義自己的感受。若要協助他,可試著用問題取代陳述。

7.不要說:「我知道你因為……很生氣。」試著用:「這件事的哪個部分讓你覺得困擾?」然後再問:「要怎麼做,你的心情才會好一些呢?」

8.好好處理自己的不耐煩、敵意與生氣等壞情緒,遠比教導孩子如何處理他的壞情緒來得有效。

9.誠實告訴孩子,父母總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候,有時可能需要多次溝通才能成功達成共識,讓他學會人生中的重要能力──妥協與溝通。

10.讓孩子知道,憤怒並不是敵人,而是可以用有創意方法去掌控的力量。

◎看好文‧拿好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
到活動頁按讚留言,就有機會獲得《教養的初心》乙本喔
>>參加贈書活動

活動期間:2018/7/30(一) - 2018/8/5(日)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書   名:教養的初心:流傳60年的經典育兒小詩,日本暢銷150萬冊的家庭教育聖經 >>好書這裡買
出版社:野人文化
作   者:桃樂絲.諾特, 瑞秋.賀立斯
譯   者:吳淑玲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