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掌握4原則 輕鬆帶寶寶出遊

親子天下 | 2014-01-27
親子話題

諮詢|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 職能治療師呂忠益、張旭鎧、 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劉佳蕙

0~6歲,一個連吃個飯都可能搞得人仰馬翻的年紀,爸媽常頭痛:到底該帶寶貝去哪裡玩? 帶寶寶的行程和技巧其實都有門道,4原則抓住出遊小祕訣

帶幼兒出遊,不適合人多的地方,也不適合聲光刺激的遊樂場。那麼該去哪裡? 專家說,學前兒的旅遊以大自然為首選;室內場所,環境及設施要專為學前兒設計,而且,成人的引導與陪伴仍然不可或缺。 現代都市化的環境,大自然旅遊對寶寶健全發展有重大意義。適健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說,在臨床案例上,大腦前庭覺的平衡發展失調,以北、高兩地的孩子最多,而前庭覺的發展,要靠肢體的充分活動,走斜坡,玩平衡木、坐翹翹板……

在大自然裡,幼兒不但能盡情跑、跳,還可以脫掉鞋子,腳踩著草地、手可以摸樹葉、耳朵聽風的聲音、鼻子聞花香、眼睛看著藍天白雲與綠水構成的自然圖畫,到了外地,嘗嘗不同的食物風味,一趟旅遊,充分刺激了幼兒的觸覺、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等五感。「五感刺激,也就開發了寶寶的大腦。」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說。

旅遊的記憶是學習的養分

六歲前,也是孩子認知系統快速發展的時期,帶孩子出遊,眼睛所見、耳朵所聽、親手觸摸與操作,都是以感官和身體,親自感受與認識這個世界,這些記憶會刻印在孩子的腦海裡。涂妙如表示,對旅遊的片刻記憶,幼兒想不起來,但也忘不掉,只是說不上來。等到進入學習階段,幼年時的旅遊記憶,會蹦的一聲跳出來,讓孩子擁有觸類旁通的能力,成為學習的養分。

實際走訪景點,幼兒可以觀察、認識真實的環境,回到家裡,成人會訝異,幼兒將真實與想像結合,展現了只屬於個人的獨一無二創造力。涂妙如曾帶著孩子參觀停車場,孩子發現真實的停車場與在家自己組的積木停車場有些落差,家裡的積木停車場只有一層,能停放的車輛太少了,出入的動線也不方便,看完立體停車場,孩子立刻動手改造積木停車場,可以停更多的車輛、動線順暢,但造型很有個性,和外面的停車場不一樣。「這是一種改良式的發明。」涂妙如說。

旅遊對幼兒的大腦、認知發展有正向的意義,但什麼才是最適合幼兒的旅遊行程?怎麼玩才能兼顧大人與小孩的需要?專家建議掌握四大原則:

  原則1   行程安排動靜交錯,早上適合肢體活動,下午可以安排靜態景點

帶寶寶旅遊,常見行程都還沒結束,夫妻就吵得不可開交。職能治療師呂忠益認為,孩子途中玩得不開心、鬧情緒,爸媽就容易吵架,所以愉快旅遊的前提就是:依幼兒的生理特質,安排合適的行程。孩子情緒好,看到寶寶愉悅而滿足的笑容,旅途中爸媽再累,都會心甘情願的承受。

如果是一天的行程,需要體力的戶外活動,幼兒早上的精神及體力狀況最佳,最好安排在早上。中午找個爸媽及孩子都可以喘息的友善親子餐廳吃飯,下午如果還想安排行程,則適合帶幼兒從事較為靜態的活動,如聽故事、逛兒童美術館、DIY……等。

如果只有半日遊,那麼這週是動態活動,下週就可以換成靜態行程,一動一靜交錯,旅遊型態多元,孩子可以擁有更豐富的生命經驗。

三歲前的寶寶,不管參加什麼旅遊活動,專家都不建議:把孩子交給景點的服務人員或保母看顧。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仍處於安全感建立的依附期,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離開熟悉的爸媽,容易產生分離焦慮,反而會讓寶寶在旅途中一直處於不安的情緒狀態。

三歲之後的寶寶,開始想向外探索,這是開啟學習動機的第一步。只要安全無虞,爸媽最好完全放手讓孩子玩,不要擔心弄髒衣服、怕孩子跌倒而限制了幼兒充分探索及發展大肌肉的機會。

  原則2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出發前做圖片故事導覽

兩歲是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兩歲起,幼兒的自主意識開始發展,會想要掌控環境。從這個時期開始,就能讓孩子自主選擇旅遊的型態和景點,避免發生大人的好意安排與孩子的期待落差所造成的衝突。

但是,呂忠益也提醒爸媽,不要給幼兒超過兩個以上的選擇,否則容易造成孩子的混亂與焦慮。同時,把成人已篩選過、提供給幼兒選擇的景點,附上照片或圖片等具體的圖像,透過說個圖片故事的方式,不但能幫助孩子做出選擇,也能讓孩子事前知道旅遊的目的地有什麼好玩、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此舉,可以幫助幼兒完成想要主導環境的渴望,也降低了面對未知的不安全感。

  原則3   先與孩子談好行為契約,用隨機小遊戲轉移注意力

出門旅遊免不了排隊、輪流與分享,有些場合也不能喧鬧,如果行程中有靜態活動的安排,如美術館、繪本館的參觀,事前要與孩子約法三章,該遵守哪些禮儀。孩子辦到了,爸媽也要給予正向的回饋,可以是一個擁抱,或是一張禮貌小貼紙、一顆小糖果。

遇到排隊人潮,幼兒不耐等待,除了讓孩子拿出隨身攜帶、平常喜愛的玩具玩,爸媽也可以隨機來個小遊戲。例如請孩子找找,往前面數第五個人是男生還是女生?找找後面有幾個穿紅色衣服的人?這些運用現場的小遊戲,不但能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也能訓練孩子的觀察力。

  原則4   內向的孩子引導他玩,外向的孩子用方法安撫情緒

孩子的氣質不同,帶出門玩的反應也不一。內向的孩子可能遇到走一點路就想抱或不敢玩的狀況。而外向的孩子則是玩到人來瘋,情緒太過激動,無法控制自己,滿場亂跑亂叫。

面對內向的孩子,爸媽的臂膀不要太快出手,可以拉著孩子的手,並讓孩子的腳踩在你的大腳ㄚ上,讓走路像玩遊戲般的逗孩子繼續往前走。不敢玩時,也可以和孩子約定一場有行為獎勵的闖關遊戲,例如看到一個人對著他笑一下,就能得到一顆葡萄乾,漸進式增加孩子的信心與勇氣。有技巧的引導,內向的孩子可以玩得沒有壓力。

當外向的孩子玩到失控時,爸媽千萬不能用吼叫的方式面對,那只會適得其反。最佳的應對,是跑過去抱住孩子,一隻手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撫摸孩子的背部,並請孩子一起和你從一數到三十,撫拍背部這個動作,可以安撫孩子玩過頭的情緒。

如果孩子跑跳得太厲害,無法以肢體動作安撫下來,那麼可以和孩子玩「學動物走路」的遊戲,例如請孩子學鴨子走路,並朝爸媽所在的方向前進。蹲著走要用到腿部肌肉的力量,孩子的注意力會有一大部分轉移到腿部,可以舒緩玩太瘋的情緒。 旅遊可以帶給孩子美好的生命經驗,認知能力未成熟的幼兒,需要透過重複、緩慢的觀察與操作,才能感受到環境,並發展出對環境的認識。帶著寶寶旅遊,千萬不能趕行程,也不要貪心的想:難得出門一趟,要玩到很多景點。放慢腳步,與孩子一起細細品味世界的美好。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網站】

 

◎延伸閱讀 

起衝突就是學社交的好時機─同儕衝突篇

滋養孩子心靈的5種話語

以孩子為中心的壞處

 

圖片來源:aspenhillclub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