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3-6歲問題行為─做錯事會怪罪別人

野人文化 | 2017-10-03
創意教養


Designed by Freepik 


文●羅寶鴻

孩子不高興會說「都是媽媽害的」、「我討厭媽媽」 

宥心媽媽: 「孩子(4歲)做錯事之後一直抱怨『都是媽咪(或爸爸)害的……』之類的話,我覺得這樣很不尊重長輩!該怎麼辦呢?」 

羅寶鴻老師: 「在1歲半∼3歲或3歲半的『自我認同危機期』時,成人若沒有做到『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讓他『經驗選擇後的結果』,孩子就不會學到如何做出正確選擇、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蒙特梭利觀點:

跟孩子當好朋友≠捨棄為人父母該有的高度與權威 

我的學界好友Yolanda Chang老師有一篇文章,我覺得可以讓有以上問題的父母深入省思,原文如下: 

以前的父母外在資訊不多

焦慮感相對低

他們以父性或母性的本能

在陪伴孩子時觀察孩子進而瞭解自己的孩子 

他們不會為了討好孩子、取悅孩子

而放棄應有的堅持與父母的責任 

他們瞭解父母是孩子的偶像(被模仿的對象)

所以會盡力維持好的形象 

他們瞭解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

所以有威嚴且賞罰分明 

他們瞭解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倚靠

所以會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與過健康的生活 

他們好像比較不害怕被孩子討厭

孩子的情緒勒索也很少成功 

簡而言之,是自信吧!

是自信的態度令在一旁的孩子感到安心與放心。 

現在很多父母(或長輩)都有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太害怕被孩子討厭,又太在乎孩子短暫且正常的情緒反應。 

誠如Yolanda老師所說,現代爸媽因為少了以往父母「不討好孩子、不取悅孩子」、「不放棄應有的堅持」、「有威嚴且賞罰分明」、「不害怕被孩子討厭」等特質,現在的孩子才會慢慢出現遷怒父母、抱怨父母的習慣。 

為什麼現在父母會這樣呢?可能是因為小時候我們都曾經在父母給予我們規範時「不喜歡爸媽」、甚至「討厭爸媽」,所以現在長大自己當父母後不想成為這樣的角色,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不被喜歡的爸爸媽媽,讓孩子討厭我們。 

其實,「跟孩子當好朋友」沒有問題,「希望孩子快樂」也沒問題;問題是我們不應該捨棄為人父母該有的高度與權威,被孩子騎到頭上,讓孩子失去了對我們該有的尊重。在此必須再強調一次:「權威」並不是憤怒,而是原則。什麼是原則呢?就是在兩個選擇後讓孩子「經驗選擇後結果」的堅持。 

蒙特梭利觀點:

孩子3歲半前若沒學習做正確選擇、對自己負責,易將錯誤歸咎父母 

孩子會說出「都是媽媽害的」、「我討厭媽媽」的話,通常在3歲半以後開始。在1歲半∼3歲或3歲半的「自我認同危機期」時,成人若沒有: 

1.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

2.讓他「經驗選擇後的結果」。 

孩子就不會學到如何做出正確選擇、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到了4歲左右被父母提醒或規範的時候,不但還不懂得做正確選擇,而且可能會開始說出「討厭」、「都是媽媽害的」、「我討厭媽媽」等話。 

這個問題必須正視,若放著不處理以後可能會養成孩子容易遷怒、推卸責任等習慣。孩子說這些話也正是他「用情緒來勒索大人」的時候;如果父母沒有正確的觀念,為了討好孩子、取悅孩子而而放棄自己應有的堅持,那我們的尊嚴,只會逐漸被孩子踐踏。 

這是誰的問題? 

是我們自己願意放棄維護尊嚴在先,孩子與生俱來就擁有探索環境、適應環境、挑戰環境與征服環境的本能,我們不能怪孩子。要改善這問題,需要有配套做法: 

1.父母需要學習用更好的方法來重新教育孩子,特別在給予規範上,建立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權威」(有原則的形象)。當孩子慢慢瞭解到你是一個有「權威」(原則)的人,他就會慢慢懂得尊重你了。所以,在日常生活裡成人需要練習給予孩子「兩個選擇」,並有原則地讓孩子經驗選擇後的結果。(請看第二章「兩個選擇」) 

2.當孩子出現這些不尊重的話語時,當下要清楚跟孩子說明。 

3.事後再「秋後算帳」(請看第三章「秋後算帳」)。在適當時機跟孩子討論,並約定以後不講這些不尊重自己、不尊重父母的話。

 

出版社:野人文化

作者:羅寶鴻

親子就醬玩版權所有 © 2018 KidsPla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