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賞稻田、看水車、遛小孩,室內外空間兼具,不怕下雨出太陽,歡迎來客家庄作客。

最近,台北多了一處適合親子同遊的新景點: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身為客家子弟的我,從上週開幕後就想去看看這兒到底是啥米地方,趁著一個沒有下雨的午後,終於帶著Isa去一探究竟,果然發現,這裡真的是一個大有可為的地方,有室內展區,也有戶外散步空間,真的很適合帶小孩來這裡走走。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位於汀洲路和師大路交叉口,就在原本兒童交通博物館的位置,後交由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籌劃,園區基地面積4.03公頃,計畫以人文、生態、教育、科技、產業、農家樂做為六大軸心,打造出台北市區內,兼具親水及客庄性質之市民公園。

園區內有一棟「客家文化中心」,從一樓到三樓都可以自由參觀。
另外還有一棟是「客家音樂戲劇中心」,提供客家各式藝文活動、歌舞表演及戲劇演出。
文化中心佔地寬廣,是一棟紅磚搭配白牆與砌卵石牆基,十分具有客家儉樸意象的民宅建築。

由於剛落成,知道的人不多,整個文化中心展覽館來參觀的人非常少,幾乎有包場的感覺。


客家人的信仰中心

遠渡而來的皮箱,訴說著客家歷史軌跡






模擬客家古厝,在室內也有回到鄉下的懷舊思古幽情




客家紙傘


巨龍盤據,展現客家節慶歡樂氣氛



最有趣的是,這裡還有展示一缸缸的醬菜,記得以前我們家真的有這些東西,真是懷念。

客家的柿餅

客家文化中心內,有許多休息的空間

學小阿哥拉胡琴


客家書籍,開卷有益


玩抽籤





客家庄模型


古早的廚房搬來這邊~記得以前外婆家的廚房就是長這樣子呢!

上方電視播放客家菜料理節目,口水快流下來了~



那個火~是假的啦~Isa以為是真的哩~

看看大缸子裝什麼?

原來都是空空的啦~哈~

仿照客家建築的空間,小孩子喜歡在裡面穿過來穿過去


挑著扁擔及字紙竹籮筐,將不要的紙,帶到敬字亭去焚燒,表示對於讀書人及知識的敬重。

室內的空間,真的很適合小孩來走走


當然也有蓋章的~


小時候最喜歡看劉興欽老師的阿三哥與大嬸婆漫畫,他也是客家人唷!

不一樣的廁所名稱,看的懂嗎?
大家猜猜看男生廁所寫什麼呢?
來到戶外公園,這裡也有草地步道可以散步,乍看之下,還有點像陽明山的步道呢!


下面照片中,長的像土地公廟的小房子,就是伯公亭,客家人的傳統文化裡,土地神為最重要的守護神,並把土地公稱作「伯公」,直接把土地公當作親屬,表示尊敬和親暱。
最初的造型,是利用大自然大樹或石頭等作為祭拜的對象,而後改建為石塚(石堆)型的祭壇,隨著時間的演進,更建築為小型、中型或大型廟宇。
客家村落才有的建築:敬字亭。
敬字亭又名聖蹟亭、敬聖亭、字紙亭、惜字亭。
客家先民「晴耕雨讀」,因而養成「敬惜字紙」的美德,每一戶家人的神桌底下會擺一個字紙簍,將不要的紙丟入其內,等著拾字紙的老人,挑著扁擔及字紙竹籮筐,再將字紙交給老人帶到敬字亭去焚燒,表示對於讀書人及知識的敬重。因而敬字亭也成為客家族群敬文惜字的精神象徵。
經由溝渠水資源的循環再利用,以客家文化、生態保育、休閒健康為藍圖,節能環育,綠能造景,象徵客家族群「生態永續、敬天愛物」的精神,同時發揮客家生活智慧,體驗與環境共生的意義,也符合現代環保的概念,為地球生態多盡一份保護的心力,讓世界看見客家的創新力。






動物園也有的打水設備,在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裡也有,這應該是每個小朋友的最愛~



傳統農家的菸樓水車
臺灣早期產菸,種菸自播種到收成過程非常艱辛,但在利潤比其他農作物有保障的前提之下,勤儉刻苦的客家人,甘心守著這份行業,每年秋末至翌年春天是菸忙時期,春節期間還得守著燻烤菸葉,在此歷史背景下,菸樓便成為客家農村裡特有的景象之一。

這裡最特別是,還有一區真正的稻田!! 還有稻草人!!

這幾天水田裡的稻子結穗了,在市區還是頭一次看到這麼美的景象啊!


往步道上頭走,就是園區內的跨堤平臺。
跨堤平臺結合舒適的人行步道及自行車道,串聯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臺大水源校區、河濱綠地、公館商圈與寶藏巖共生藝棧,打造公館水岸新世界的親水觀光軸帶,透過主題公園與河濱公園間的平台,讓民眾暢遊在人文、休閒與觀光的親水環境。


這次參觀客家主題文化公園,覺得很新鮮,更高興在台北市區,就有一個嶄新的客家聚落,不過整個園區才剛完工,有些地方都還在整修,像是美食廣場沒有開放,地下停車場也要明年才能啟用,文化中心內許多細節尚待悉心增添補上,不過相信這裡會越來越好,也歡迎大家有空來這裡參觀,體驗客家文化迷人的魅力。
文章來源:暖暖的幸福來到
(02)2369-1198
客家文化中心與客家音樂戲劇中心開放時間:09:00-18:00
週一休館
消費資訊 免費
更多景點文章
我要留言



距離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