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單純快樂的自己:向孩子學幸福》孩子是小小科學家,鍥而不捨的好學精神

大好書屋 | 2015-09-25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小小愛因斯坦──小探索,大發現

我說,他們是「研究人員」,但你覺得是?……自然科學家?技術人員?數學家?或者,醫學家?不過,無論我們覺得是什麼,某個小小孩可能會說他是:「摳協一曾注然鞋家。」咦?啊?我想,如果不是他把一隻手塞在嘴巴裡,正在努力檢查自己剛長出來的新牙,我們應該比較能了解他在說些什麼。

不過,看來情形應該是這樣的:我們雖然覺得研究工作是高學歷者做的事,那些工作得在無菌實驗室裡進行,是屬於自然科學領域,要花很多時間,而且設備很貴,但我們的孩子卻早就隨時隨地在做實驗:他們把手指插進南瓜泥裡,小心翼翼地把麵包剝成一小塊一小塊往桌下扔,不時還將水瓶一遍又一遍從桌面滾落地……

對大人來說,這些場景宛如午餐時段的災難現場,但實際上,那只是小小孩們的實驗場所而已。所有來到孩子手中的東西,都會歷經一番被鑑定、舔拭、咬開、揉捏、拋甩、擠壓與硬扯的過程。光是摸摸表皮,或用眼睛看看,似乎無法滿足這些小小研究員的好奇心。他們致力於得到確切的研究結果,想知道某個東西吃起來、聞起來是什麼味道,也急於了解那東西的觸覺如何、是否堅固耐用,以及,得用多少力氣丟出去才能把它給毀了。做這些事時,孩子總能發揮無比的耐心,並熟知該如何進行:觀察-假設-實驗-分析-報告,絲毫不馬虎。

**********

對孩子們來說,研究工作是隨時隨地可做的事──待挖掘的事物還那麼多,可探究的東西更是永無止境,即使只是去住家轉角那家麵包店的路上,也能非常有趣。有時地上的小水窪剛好有麻雀在洗澡,人行道上搖搖晃晃的石磚裂縫間長出了小植物,或是商店櫥窗玻璃上映出自己的身影,都會激起孩子的研究精神,並努力追根究柢。甚至,連大人都覺得非常有意思呢!

**********

孩子是天生的小偵探

孩子的興趣範圍似乎不包括真正神祕難解的領域──或許,那些事物還不在他們的理解範圍吧。一旦某件事物引起小小科學家鍥而不捨的好學精神時,那任務就不只是個選項,而是必達的使命:通常,這趟發現之旅,會開始於某段行走中的路上,或是遊戲場的沙坑裡。

當寶物挖掘出來後,接下來得做大膽推測──這出土文物說不定是某個大人的重要東西。嗯嗯。實驗開始,我們得先來個仔細觀察鑑定:轉一轉,翻一翻,用手指摳一摳,好像沒什麼成果,那就,讓嘴巴來吧。唔,嘗起來涼涼硬硬的,而且邊緣有點鋒利,又非常難吃,噁,還是快快吐出來吧。但那個味道還一直留在嘴巴裡趕都趕不走──真的超級噁心啊!吼,簡直就像嘴巴裡流了血般的味道。

不過進行至此,這個研究發展似乎突然有了新面貌。根據實驗觀察分析,研究的結論如下:這出土文物可能是一種極微小的車輪,曾碾壞小矮人國王的皇冠;或者,可能性更高的是,這是一種螞蟻軍團所使用的飲水小容器,但顯然已經損壞了。耶,趕快來跟大人報告一下吧!

不過,興沖沖去報告後,通常會得到這樣的答案:好,很棒!然後那人馬上又低頭看他的手機螢幕。算了,還是去跟小人們說說比較有意思,他們一定也會對這驚天動地的發現感興趣的。嗨,來看這裡,這東西超讚吧?

發現一樣新東西的感覺到底有多棒,其實我們自己都知道。馬德堡大學(Universität Magdeburg)的研究人員指出,大腦中的獎勵機制與新事物所遺留下來的感覺印象,是緊密連結的。神經學家也確信,人類天生就是愛挖掘新鮮事的動物。所以,雖然我們現在可能對髒兮兮答答的出土寶物敬謝不敏,但也免不了得在網路上Google一下,幫忙找找例如哪些候鳥會南飛,要飛多久,或是蝌蚪怎麼變青蛙,以及馬為什麼站著睡覺這種知識。此外,我們也可能會陪著孩子用觀察小罐建構一個迷你生態圈,培育結晶鹽,用果汁做冰棒,或從早餐穀物裡挑出葵瓜子,跟孩子一起動手將它種在陽台花圃裡,等待開花。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找回單純快樂的自己:向孩子學幸福
出版社:大好書屋
作者:汀娜‧舒茲 Tina Schütze

孩子天真開朗,沒有包袱,那些藏在他們身上的小小寶藏,有賴我們細細挖掘──發現幸福並不難,夢想並不遠,而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都是值得等待和珍惜的。

 

標籤:親子話題
更多親子生活文章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