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人生,是「他的選擇」?還是「我的選擇」?

sama記事本 | 2015-07-26

在六月底的國中入學報到後,哥哥正式進入國中生活。

哥哥就讀的國中是個中型學校,一個年級有二十班,學校社團活動十分多元化。他想參加某個科學性社團,去聽了說明會,但這個社團很熱門,有入社門檻,需要先經過幾個關卡的篩選。

報名後,哥哥花了一些時間準備入社篩選,每場篩選結果公告前,他都又緊張又期待。那天,最後結果公布了,終於可以進入心怡的社團,哥哥大鬆一口氣,然後很有感觸的跟我說:「我好幸運喔,被淘汰的同學不能參加,尤其是最後一階段才被淘汰的同學,心情一定很不好。」
我想起說明會中踴躍詢問的家長、還有入社篩選時,哥哥口中滿是陪考的家長們,笑笑跟他說:「那可不一定,也許這些同學很高興,覺得終於不用去這個不感興趣又被爸媽要求要去的社團。」

哥哥想了想,說:「對啊,這是有可能發生的。我很多同學不想做的事,但他們的爸媽覺得很重要,就一定會要他們去做,比如補習、唸私中…。其實,同學做的心不甘情不願,不一定會達到爸媽要的效果。如果要孩子心甘情願、很認真去做一件事,我(孩子)的選擇比你(父母)的選擇更重要,幸好妳很了解這個道理。」

我聳聳肩,不置可否。不過,我心裡非常明白,如果參加這個社團不是哥哥的選擇,他不會主動去聽說明會、認真準備篩選、更不可能獨自去參加篩選、自己查看每場篩選後的公告。因為這是他的選擇,所以他有熱情與動力,促使自己盡力去達成它。

在我高中時,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裡教到片面的論語、孟子,我感到好奇,花了半年,到圖書館找相關書籍,慢慢讀完;大學時對篆刻感興趣,買不起太多印石,那一年閒暇時都在宿舍刻橡皮章;還有三十歲那年,決定要好好完成學畫夢想,那二、三年裡,每日下班後,捧著畫本至少畫上兩小時。

因為自身經驗,我深刻體認到只要選擇來自於自己,就會有源源不斷的熱情讓它繼續。所以,我支持兩個孩子任何合理的選擇,也會在他們挫折時鼓勵他們,但我會一再告誡自己,千萬不要在孩子的身上強加「我的選擇」
兩個孩子除了生活常規和態度會被要求外,他們基本上有很大的自主空間可以決定自己想要做什麼,因為空間很大,所以可以容納的熱情就很多,大部分的時間都可以看到他們興緻勃勃落實不同的規畫,反而鮮少見到他們因忙碌而有疲態。

在父母眼中,孩子也許還小,也許思考不周延,而外面環境變動如此大,同儕競爭激烈,如何能放心?但學習的路途遙遙無止境,終其一生,我們不斷在刺激、需求與學習的循環裡,考慮著下一步如何做。年紀小時,有家人師長為自己指引方向,而長大後,沒了指標,要何去何從?

讓孩子學會選擇,也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或許會是比較好的方式。當他可以大聲說出「他的選擇」,可以勇往直前不畏懼,努力去達成目標時,那麼,爸媽有何擔心?心中那些「我的選擇」根本就微不足道了。

 

標籤:親子話題
更多親子生活文章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