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是數位在傷害孩子》有些類型的孩子容易耽溺於數位機器

大田出版 | 2015-07-19

在相同的環境下有些人會對數位機器成癮,而有些人卻不感興趣?


圖片來源:Heather Katsoulis @flickr, CC BY 2.0

大兒子景模從小就嚴重迷戀機器類產品,小時候執著於火車和組合式賽車類玩具,最喜歡的遊戲是在鐵路邊或參觀火車站觀察火車,而且遠遠就能一眼分辨出哪種型號,贏得很多人的讚嘆。景模每週都會購買組合式賽車來組合,而且自己組合時遇到困難,就請求叔叔和爸爸一定要把它完成。

這樣的景模進入小學後開始執著於電腦遊戲上,在學校認識的同學家中接觸電腦遊戲後,從此完全斬斷了對其他遊戲的興趣。

從那時候起,我便與電腦遊戲展開了吃力的拉鋸戰。為了監視他不要使用太久的電腦,於是把電腦搬到客廳來,然而卻看到他半夜偷偷起來打電動的模樣而驚嚇。之後,晚上我都把鍵盤拔起來,放在我的枕頭下睡覺,到最後,竟然到了跟同學借鍵盤回來偷偷玩的地步。

結果,訂定規則,平時不玩電腦遊戲,但是星期六從下午六點到睡覺之前都可自由地使用電腦。當然也包括如果平常打電玩被抓到,就會扣除週末一小時電玩時間的條件。這樣規定後,尚能開始控制些。

但是接近考試或壓力大的時候,偷偷到網咖打電玩而沒去補習的日子就會增加。因此,我和先生常常需要留意住家和學校附近的網咖。

由多數人同時連上網路而展開競爭的MMORPG(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上市後,景模的執著和過度投入的情形變得更加嚴重。身為家中養育青春期兒子的家長,對設計像這樣高成癮性網路遊戲的遊戲企業和以振興產業為由不停提供支援的政府政策,簡直到了埋怨的地步。而且,大兒子景模還有著抽動障礙(TIC disorder)的問題,因此,當打了很久的電腦遊戲後,抽動的症狀會變得嚴重到讓人憐憫的程度。

而小兒子正模與哥哥不同,對安靜地坐著玩弄機器的遊戲沒有興趣,到戶外跑跑跳跳的玩耍是正模最大的樂趣。在家裡的時候,也不會對電視、電腦表示很大的興趣。

我並不是把兩個孩子放在不同的環境,以不同的方式養育,但是孩子們對待數位機器的態度卻截然不同。這與孩子的氣質有關係。雖然在同樣的環境下成長,有些人對數位機器表現出陷入很深的模樣,有些人卻對它沒有什麼興趣。換句話說,有些特質的孩子對數位機器特別的脆弱。

容易耽溺於數位機器的氣質①:具有否定性情緒的孩子

「活著沒什麼樂趣,媽媽只會嘮叨,爸爸很晚回家,偶爾比較早回家的日子,也只會喊著很疲倦而去睡覺。討厭行為幼稚的同學,也不想看到導師自以為是的樣子。」


圖片來源:Rolands Lakis @flickr, CC BY 2.0

這是我問沉迷於電腦的小學四年級孩子「最近過得怎麼樣?」所得到的回答。即使不是專家,應該很清楚地感受到這孩子擁有著相當否定性的情緒。對於從剛滿十歲的孩子口中聽到,好像已經累積很多人生經驗一樣,述說充滿懷疑、否定性言談的身影,心中不僅感到錯愕,但另一方面卻對孩子的內心苦悶感到不捨。

憂鬱、不安、憤怒或恐懼等的情緒反應越多的孩子,否定性情緒越明顯。通常小時候經歷虐待、被忽略,或成長過程中接受過度壓力的孩子,也會有很高的比率出現否定性情緒。無法克服的壓力,也就是帶著創傷的孩子也必然具有否定性情緒。

帶著否定性情緒的孩子通常都不開心,因為他們缺乏自我調節壞情緒的能量和要領。為了要消除壞心情必須去尋找快速又簡單的方法,而有個非常符合這些條件的東西,那就是數位機器。

因為這些原因,具有否定性情緒的孩子容易沉溺在數位機器裡。不僅是數位機器,對容易安撫情緒的東西都表現出成癮的模樣。對酒、賭博、藥物、電玩成癮的人當中,大部分的人平常都帶著否定性情緒。他們無法自我調節憂鬱或不安,才會依賴這些東西。所以,帶著否定性情緒的孩子,不論對數位機器或者可能產生成癮現象的其他要素都要非常地注意,不可掉以輕心。

進入青少年時期後,特別執著於數位機器且成癮加深的原因是,青少年時期的大腦呈現與罹患憂鬱症者的大腦有著相同的特性。通常得憂鬱症的人,他們的大腦對「悲傷」、「戰爭」、「死亡」等的單字呈現更敏感的反應。然而,一般青春期孩子的大腦也是與得憂鬱症的成人出現相似的反應。青春期容易出現急遽的情感變化,以及很多否定性的思考,也可以說,那是青春期大腦的特性。

具有否定性情緒的孩子,或是青春期的孩子對數位機器執著,不是一味地禁止就可以解決問題,要當作那是他們各自消除憂鬱或不安而努力的過程來理解。但那絕對不是健康的方法,所以需要協助他們轉換成其他方式。為了讓這個過程順利地進行,首先得從安撫孩子憂鬱或不安情緒的事情來著手。

容易耽溺於數位機器脆弱的氣質②:一個人較自在的孩子

有些孩子從小就不喜歡跟朋友玩,偏愛自己一個人。個性內向、膽小的孩子,尤其會有這樣的傾向。這類的孩子雖然很渴望與其他孩子互動,但是很害怕朋友過於焦躁,因此寧願選擇獨自玩耍。

先天缺陷或後天缺乏而導致社會性不足的孩子,也更喜歡自己一個人。先天社會性低下,意味著具有自閉傾向。而後天社會性不足是指,孩子從小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同,或接受嚴格的早期教育等,出現缺乏社會性刺激的情況。

偏愛自己一個人的孩子,把數位機器當成朋友來玩,因此極可能陷入成癮的狀態。再加上,這類的孩子沉迷數位機器後,獨自的時間就更多,嚴重時甚至足不出戶而淪落為隱遁型的孤獨人。

如果孩子感覺一個人較自在時,要積極地協助他。如果孩子內向、膽小,從小協助安排適合孩子的朋友來增進互動,而且,很重要的是父母也要以溫柔的鼓勵代替責罵。內向的孩子一旦認為周遭的環境是安全的,就能以積極的態度與朋友互動,因此,社會性就能自然地發展。

若是因為不適切的養育方式而導致孩子後天的社會性不足時,就應該增加與孩子情感互動的時間。特別是雙薪家庭的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會絕對的不足,因此需要特別留意。但也不是要每週都帶孩子去喜歡的遊樂園,因為到了遊樂園,孩子被喜歡的遊樂器材吸引,反而沒有機會做情感的互動。藉由在家裡與孩子一起料理食物,或到住家附近的公園散步的方式,來增加與孩子眼神接觸、聊天的時間,才是更有效果的方法。


圖片來源:Nathan Bittinger @flickr, CC BY 2.0

若是先天社會性缺失的孩子,也就是具有自閉傾向的孩子,應從小透過積極的治療來改善症狀。並且,更應該要徹底地與數位機器保持距離。這類孩子對自己偏愛的幾種刺激有過度依賴的情形,若那其中包含數位機器,要完全斷絕就幾乎變得不可能。因此,若是帶有自閉傾向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協助和學校的特別安排,盡可能地延緩接觸數位機器的年齡。

容易耽溺於數位機器的氣質③:散漫衝動的孩子

有些特別散漫或經常出現衝動行為,讓父母頭痛的孩子,這類孩子也常表現出容易沉迷於數位機器的情形。具有這類傾向的孩子所期望的和數位機器所擁有的特性形成了最佳拍檔。這兩者很相配的意思是指「持續不斷的強烈刺激」。

散漫且衝動的孩子要特別注意數位機器的使用,因為數位機器可能會更助長孩子的散漫和衝動。這類孩子剛開始或許給人的感覺只是比別人散漫、衝動些,但是隨著時間的過去,嚴重度加重,可能有發展為ADHD或抽動障礙的危險。

而且,這類孩子一旦陷入數位機器,就很難逃脫,因而多數出現成癮症狀。如同前面所提的一樣,數位機器特有的強烈刺激是散漫且衝動的孩子極度渴望的部分,因此,要擺脫它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散漫且衝動的孩子對數位機器尤其表現出極強的專注力,而且突然變得安靜,也是需要留意的地方。平常對孩子的行為抓狂的父母,可能會對孩子乖乖專注的神情感到欽佩,而把數位機器當救世主來看待。因此,每當孩子出現散漫和衝動的行為時,可能會出現父母建議孩子使用數位機器的怪異現象。但是父母並不知道,其實孩子的行為不但沒有改善,而且還更加嚴重。

散漫且衝動的孩子反而應該要帶到戶外,讓他們盡情發洩這種性向。而且,把孩子特別的地方當成是個性和成長的過程來理解也是很重要的


圖片來源:Paul Schultz @flickr, CC BY 2.0

翻閱歷代被推選為偉人的幼年時期,不難發現一些人其實具有散漫的氣質。被人民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英雄前英國首相邱吉爾(Churchill),其幼年時期也因為無法集中注意力,是家裡的大麻煩。因為散漫的性向,家人特別聘請家庭教師來教導,但他仍時常逃跑,也很難適應嚴格的私立學校。代替母雞孵蛋的愛迪生,也是因為荒謬的問題和獨特的行為被正規的學校趕出來,因此,他的媽媽只能透過「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幫助他學習。

表現特別行為的孩子會成為特別的人。因此,不需要為了壓抑散漫且衝動的行為而一定要依靠數位機器,而是必須協助他們健康地發洩這項特質。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其實是數位在傷害孩子
出版社:大田出版
作者:申宜真

數位機器是「毒品」嗎?
當你的孩子無法控制煩躁和不安,無法與同儕相處,
沒有手機,沒有網路情緒就抓狂……
數位機器正在掌控我們的孩子,
他們身體的成長比過去還要快,但心理的成熟卻比過去慢,
沉溺數位世界,孩子原來只是「假成熟」……

 

標籤:親子話題
更多親子生活文章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