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是數位在傷害孩子》數位機器的反擊,爆米花頭腦和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

大田出版 | 2015-07-09

如果視線無法暫離數位機器,就要懷疑是爆米花頭腦

使用數位機器時,視、聽覺暴露在強烈的刺激中,因為它不斷地提供了強烈的色彩和聲響。由於持續強烈的刺激,加上快速轉換的畫面,時時刻刻都提供了新鮮的看頭,因此視線難以離開。


圖片來源:Matteo Bagnoli @flickr, CC BY 2.0

然而就是因為經常暴露在這樣強烈的刺激中,因此對於刺激強度不夠的遊戲就不會有興趣,而孩子的頭腦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爆米花頭腦」(Popcorn Brain)

爆米花頭腦意味著熟悉電視、電腦、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的孩子的頭腦,對於像爆米花一樣瞬間彈出的強烈刺激有反應,但是卻對單調的日常刺激不會有反應。麻木,變成了追求刺激的頭腦。這名詞被廣泛使用是在西元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三日,美國CNN新聞報導相關內容開始。當熟悉數位機器的多重任務(Multitasking)後,腦部構造轉向無法適應現實世界的新聞,帶給觀眾極大的警覺心。

爆米花頭腦,隨著時間的過去,尋找更暴力、更衝動、更即時、更華麗的刺激。對於已經過於暴露在強烈刺激中的孩子來說,拿著石頭和樹枝玩耍的自然遊戲單調無比;在遊戲區溜滑梯、盪鞦韆也很無聊;無法體會躲迷藏時為了尋找朋友而辛苦追逐的必要性;且對於躲在某處突然出現而捉弄他人的戲碼也不會覺得好玩。眼前只要靜靜地坐著用手指觸碰幾下,比那些更有趣的遊戲猶如洪水般湧出的玩具,有什麼好惋惜的呢?

但是只追求強烈刺激的爆米花頭腦會產生專注力下降、記憶力衰退的副作用。這對孩子的學習能力造成致命性的傷害。學習是需要靠自己反覆地練習,完全地吸收而變成自己東西的情況下才能順利形成。但是若變成總是尋找新鮮、華麗刺激的爆米花頭腦,這樣的學習模式就變得不可能。這是因為依爆米花頭腦的特性,只會大略看過去,而不可能仔細觀察、完全理解的緣故。

控制情感的能力下降,也是爆米花頭腦的嚴重問題。當爆米花頭腦得不到強烈刺激時,很快地會感到厭倦而煩躁不安。許多父母認為智慧型手機對孩子不好而不想拿給孩子,但是因為孩子吵鬧不休而不得已拿給孩子的行為中可以理解。因此,絕對不能輕忽這種情況,這是孩子的頭腦已經漸漸成為爆米花頭腦的證據。

現在很多專家對於漸漸變成爆米花頭腦的孩子表示憂心。單從美國CNN提出預防爆米花頭腦的方法,就知道它的嚴重程度了。而所謂的預防爆米花頭腦的方法,大部分是簡單平凡、理所當然的事情。例如,網際網路的使用時間限制在兩小時內;至少凝視窗外兩分鐘;建立晚上六點到九點是使用網路的自由時間;用打電話給朋友來代替傳訊息或寫電子郵件等……這些只要稍加注意即能不費力遵守的簡單規則。

從數位機器中守護前額葉吧!

前額葉在青春期過後才能真正地發展到成人的水準,意思是指青春期前,前額葉仍然不斷地在發展,因此,直到青春期結束,數位機器都會對孩子的前額葉造成影響。每次被問到「何時才能允許孩子使用數位機器呢?」的問題時,我都會這樣回答:「越晚越好。」我的意思是孩子越小,對腦部造成的影響總是越致命,若可以,就晚一點再接觸。

但是那絕對不是最明智的答案。事實上,孩子越小當然後遺症越大,但是其他的年齡層也有不一樣的問題。

七歲的孩子正值建立與人妥協、精緻化社會性策略的時期,但若這時期沉迷在數位機器,這個發展就會受限制。十、十一歲之後,應該要藉著察看人們的眼神和表情、傾聽話中的意義去發展抽象思考能力,但是數位機器卻阻礙它的形成。

到了青少年時期,腦神經迴路進入最後的精緻化步驟,就是把不用的功能刪除,把必要的功能更有效率地活化。也就是說,這時期是把不足的地方補足,把錯誤的地方從結構面上修補的最後機會。若這時期陷入數位機器中,如同進到沒有逃生出口的死巷一樣。

雖然越晚接觸越好,但並不表示晚開始就能放心。因為絕對不可忽視數位機器對所有年齡層孩子的腦部造成傷害的事實。無論年齡和性別,仍需要持續地關心和管制,這是在數位機器肆虐的世界裡,健康守護孩子頭腦的唯一之路。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其實是數位在傷害孩子
出版社:大田出版
作者:申宜真

數位機器是「毒品」嗎?
當你的孩子無法控制煩躁和不安,無法與同儕相處,
沒有手機,沒有網路情緒就抓狂……
數位機器正在掌控我們的孩子,
他們身體的成長比過去還要快,但心理的成熟卻比過去慢,
沉溺數位世界,孩子原來只是「假成熟」……

 

標籤:親子話題
更多親子生活文章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