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是數位在傷害孩子》假成熟的孩子是被製造出來的

大田出版 | 2015-07-06

遠離遊戲會導致假成熟


圖片來源:Candace Nast @flickr, CC BY 2.0

有個智能非常優秀,但是社會性分數很低的國中一年級男生,孩子的父母親是雙薪家庭的教師夫婦。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還去深造拿到碩士、博士學位,是一對非常積極、認真的夫婦。但是在這段時間,兒子就被放置在一旁,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和電視或影帶為伴,忍受著孤單又無聊的日常生活。

為了排解孩子的孤單和無聊,把孩子輾轉送到各式各樣的補習班和才藝教室,但卻引來孩子的反抗,後來,孩子便選擇電腦為安慰自己的道具,而自從沉溺於電腦後,乾脆斷絕了與周遭人們的關係,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他的父母。

為了治療這孩子,首先阻斷了電腦的使用,但是這沒有想像中的容易。當限制孩子不能使用電腦時,孩子竟然謾罵主治醫師的我,反應非常激烈。在家裡若不讓他使用電腦,甚至對媽媽使出暴力。

結果,這孩子不得不住院治療一個月,並建議媽媽留職停薪以協助孩子的治療。合併藥物的另一處方就是「幼兒遊戲活動」,利用色紙來摺青蛙、紙鶴,而有一次的任務就是請他利用黏土捏出任何想要捏的東西。

「我到底在做什麼?幾歲了還在做這種東西。」

雖然孩子的口中不停地說出這類的話,但是流露的表情裡卻充滿著愉悅和好奇心。有一次與護理師們玩「投壺」(輪流將箭桿投拋至壺內的遊戲),或許孩子覺得投壺遊戲很好玩吧,輪到下次會談時,孩子竟然自行搜集「古早童玩」的資料,主動提議想要嘗試「旋轉陀螺」和「踢毽子」。又有一次,說出希望重溫被媽媽背著安撫的感覺:

「如果同學看到我在做這種事情,應該會鄙視我吧?雖然很好玩,但是覺得好丟臉。」

因此,我這樣回應他:
「不會,這是因為你從小都沒有玩過這種遊戲,所以現在才會陷在電玩而難以逃脫。如果能從小就玩好玩的遊戲,與人互動當然最好,但是現在也不遲,透過像這樣盡情地玩,來培養靠自己的力量尋求愉悅和幸福就好了。」

在一個月的住院治療和之後六個月的會談治療後,孩子找回不用靠電腦也可以幸福地展現笑容的健康模樣了。真讓人懷疑那個因為禁止玩電腦而謾罵我的那個孩子,去哪裡了。

孩子在與朋友們互動玩耍時才會真正地感到幸福,但是並不僅限於得到幸福的感覺而已,更在其中學習了很多規則。

如同我們知道的一樣,同儕關係是孩子們第一次正式面對的社會集團。與同儕相處互動的過程中,孩子們開始累積人際關係的基礎,因為連最簡單的遊戲也會有一定要遵守的約定,因此孩子自然而然地產生有關規則的概念。當朋友受傷或發生傷心的事情時,安慰朋友的同時也培養了同理他人的能力。在這過程中,極度自我中心的孩子漸漸修正成為構成健康社會的一員。

因此,缺乏與同儕互動、玩耍經驗的孩子,常常在團體生活中面臨困難。因為不知道與同儕互動的方法,因此很不容易交到新朋友。即使交到新朋友,也常無法排解瑣碎的紛爭和糾葛,只會生氣或哭鬧,所以在同儕之間常被取笑為任性、倔強的討厭鬼。

有時候是因為毫不猶豫地說出讓朋友傷心的話,或動不動就使用暴力而成為同儕間迴避的對象。實際上被同儕排擠的孩子中,很多都是社會性低,很難與同儕相處融洽的例子。

與周遭的人互動、相處融洽的方法是身為父母或教師所無法教授的,這需要在人群裡,尤其與同儕直接接觸、互動的過程中,最容易也最能確實地學習到。

剝奪玩的權利,就好像剝奪了學習與人相處要領的機會一樣。因此,沒有玩耍、遊戲的孩子的日常生活,會助長孩子的假成熟。

沒有得到同理反應也會導致假成熟

假設有個人在寒冷的天氣,僅穿著短袖薄衣在街上,人們看到或許會想:
「他應該很冷吧,怎麼沒有多穿一點衣服就出門了呢?感冒了怎麼辦?」
如果某個人在大太陽下努力工作,或許又會這樣想吧!
「像今天這麼炎熱的天氣在外面工作應該很辛苦吧,要適時補充水才不會中暑的。」

雖然我們沒有親身處在那個情境,但是我們能試想他的處境來預測和分析他的行為或感覺,這就是人的同理能力。就是因為有能讀出他人內心的同理能力,才能共享他人的快樂,分擔他人的傷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

人們具有同理能力從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開始,在神經學上得到證實,也就是腦部影像的研究證實了當一個人看到別人在做某個行為時,自己的腦部神經細胞就好像自己在做某個行為一樣被活化。

舉例來說,看到別人在刷牙,自己的腦海裡,刷牙時所用到的神經會開始出現反應。陷入電視劇或電影情節裡又哭又笑、看著體育競賽體驗緊張刺激的勝負世界,也都是因為鏡像神經元才可能做到。

也可以說,人類天生就擁有同理他人能力的鏡像神經元。雖然這項能力出生時大家都一樣,但是隨著養育環境的不同,可使這項能力更發達或退化。因為鏡像神經元的功能必須透過媽媽在孩子幼兒時期同理他們情緒的過程中,確實地被活化。

我們來想像一下,有個孩子因為不舒服的感覺而哭鬧,這時媽媽若做出相同的不舒服表情,孩子看到媽媽的反應,本能地了解到「原來這就是不舒服的感覺,因為媽媽也做出不舒服的表情……」高興的時候也一樣,嬰兒透過媽媽以高興的表情同理自己的感受,便了解那是什麼感覺,該如何反應。因此,感覺到媽媽同理反應成長的孩子,自然而然地理解及尊重他人的行為。

相反的,當嬰兒不舒服而哭鬧時,若主要照顧者的反應是置之不理或責罵孩子很吵,孩子就不會知道什麼是不舒服的感覺,也沒有機會學習如何排解那不舒服的感覺。因此,看到他人痛苦的樣子,也表現淡漠的反應。

還有,當嬰兒開心微笑時,罹患憂鬱症的媽媽做出憂傷的表情,孩子就得不到與他人共享及同理「開心」這情緒的能力。這樣的孩子因為只能同理他人負面的情緒,因此成長為大人後很容易罹患憂鬱症。

像這樣左右著孩子同理能力的鏡像神經元,是受到嬰兒時期媽媽如何反應嬰兒的情感所影響。因此,這時期,媽媽需要與嬰兒眼神接觸,正確地反映孩子的情感是很重要的。

當然,有些媽媽天生就對孩子的感覺較遲鈍。其實媽媽的鏡像神經元發達,才能很快地讀出孩子的心情而積極地去反應、處理,只要看到孩子的表情就知道孩子要什麼,聽到孩子的哭聲就知道哪裡不舒服,這也是透過鏡像神經元才可能做到的。

無法同理反應孩子感受的媽媽,很有可能自己本身也是在沒有得到她父母親同理感情的情境下成長的。因為沒有經驗、也不知道方法,因此不知道要如何去回應孩子的反應。而且,大部分這樣的媽媽根本不知道自己其實缺乏同理的能力。

因此,媽媽會覺得與其和孩子親密的情感交流,不如熱中於外在的活動或學習上,自認為自己做得很好而感到滿足。這樣一來當孩子缺乏同理能力而被同儕排擠時,會誤以為「我家的孩子很聰明,所以專注於閱讀而沒有跟朋友玩樂」。

同理能力是社會性發展的基礎,因為沒有人會喜歡不體貼他人而我行我素的人。因此,社會性大大落後的假成熟孩子們,罪魁禍首是缺乏同理他人的能力。

越早暴露在數位科技產品中越容易導致假成熟


圖片來源:zeitfaenger.at @flickr, CC BY 2.0

如同前面所提的一樣,違背發展、遠離遊戲、成長過程中情感沒有被父母親同理或沒有學習到情緒調節方法的孩子,容易表現出假成熟的模樣。但是有個妨礙孩子真正成熟的最強勁的主謀,那就是數位機器。雖然數位機器的種類有很多種,但其中傷害孩子最大的是電視(包括放影機)和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

數位機器對孩子成熟的成長造成多麼大的傷害,只要跟孩子假成熟的原因連接起來思考,就不難理解。

數位機器把孩子的慾望,以只要按壓一次播放鍵、滑鼠的點擊、智慧型手機的觸摸動作便得到了滿足,只要短短的幾秒鐘時間,螢幕上就會湧現孩子喜歡的卡通人物、誇張的動作、鮮明的色彩、生動的聲音。像這樣,只要簡單的動作就能立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孩子當然會陷在數位機器裡。當無聊的時候、心情不好的時候,有個比誰都迅速讓自己開心,安慰自己的電視、電腦、智慧型手機在身邊,這是多麼讓人開心和欣慰的事情呢?況且,對於慾望調節能力和自制力不足的孩子來說,這小小的機器當然是帶給他們高興和趣味而愛不釋手的東西。

但是,提供孩子無法拒絕樂趣的數位機器有個決定性的弱點,那就是它提供所有活動的「間接」體驗,也就是停留在前面所提到的理論性的知識「Ginosko」上,而這一點就是助長孩子假成熟的原因。

只要在檢索視窗輸入「青蛙」的關鍵字,青蛙的照片、有青蛙叫聲的音樂檔等大量的資料彙集在眼前,根本不需要到外面去真正體驗青蛙光滑的皮膚,也不會去觀察什麼樣的天氣才能清晰地聽到叫聲。像這樣完全地接受了他人所提供的資料,然後好像這些知識是自己的一樣吸收,這樣間接體驗使得孩子的經驗狹窄短淺,同時也阻斷了真正體驗中從嘗試錯誤裡所領悟到的差異。因為這些原因,孩子就變成書呆子(假聰明),也因為與人們互動及情感交流的機會變少了,因而影響了情緒發展和社會性發展。

就是因為省略了對青蛙的好奇心,少了實際到溪流或田間直接觸摸和感覺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的發展階段,失去了抓青蛙比賽、玩泥巴的遊戲體驗,同時也被奪走了與同儕或家人一起觀察蝌蚪變成青蛙,共享生命奧妙的情感交流機會。

或許只要兩三下的點擊,就能輕鬆得到很多資訊,但卻犧牲了孩子依照年齡親身去體驗的機會,而只花幾秒鐘的時間就奪走一切的正是數位機器。對越是應該要從最基本的經驗一步一步慢慢去累積的越小年齡的孩子所造成的傷害,更不用言語來贅述了。

像這樣,數位機器在很多方面影響孩子健康成熟的過程,盲目地相信數位機器,而沉醉在其中的社會風氣造成孩子的假成熟,因此,我極力認為數位機器是讓假成熟蔓延的主謀。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其實是數位在傷害孩子
出版社:大田出版
作者:申宜真

數位機器是「毒品」嗎?
當你的孩子無法控制煩躁和不安,無法與同儕相處,
沒有手機,沒有網路情緒就抓狂……
數位機器正在掌控我們的孩子,
他們身體的成長比過去還要快,但心理的成熟卻比過去慢,
沉溺數位世界,孩子原來只是「假成熟」……

 

 

標籤:親子話題
更多親子生活文章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