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總是將孩子「視為一體」,不是「時時刻刻,小心火燭」,而是「時時刻刻,擔心子女」。
媽媽們為了讓子女們可以進入好的大學,總是竭盡心力,累到生病也在所不惜。連我也不例外。因為認為自己與子女是同搭一艘船,所以理應這麼做。年輕的時候,我曾經認為可以用西方的心理學來解釋亞洲媽媽們的行為。因此,我以心理分析學來進行分析,並且認為以型態心理學來認知事物,是相當神奇的事。尤其是以行動主義心理學來運用在亞洲文化上,看起來似乎很不錯。
但是,依據我的經驗發現,按照西方心理學理論來過日子,其實是行不通的。結婚之後,我試著跟婆家的人們建立熟稔的關係,從中感受到了許多無法明快解決的事情。尤其是當了媽媽之後,感覺更為吃力。依照西方的理論,應該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及創意性,我曾經讀過、寫過,甚至發表過相關的演說。但是,現在闔上書本,當我真正在哺育自己的孩子時,卻又被打回原形了。聽演講的媽媽們,也是在聽講的時候,頻頻點頭稱是,但是回家後又故態復萌了。這是因為媽媽們無法將子女與自己分開,視其為獨立的個體,而且無法忍受跟自己具有不同特性的孩子,做出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事。
所以,我體認到亞洲女性的人生,無法單純以西方的理論來解釋,因此,以超過四十六歲的年紀負笈英國,想要針對這個部分好好加以研究。我以媽媽們的心病,亦即「媽媽憂鬱症」作為研究主題,並以韓國媽媽與英國媽媽罹患憂鬱症的原因不同為前提,訪問了兩國的媽媽們。
我發現最明顯的差異便是,英國的媽媽是將子女的問題與自己的問題加以區隔,並且分開來處理。而亞洲的媽媽則是子女如果是高三的話,自己好像也變成高三生。英國的媽媽們認為孩子如果有意願,而且能力足夠的話,就讓子女去唸大學。當然,她們也很明確的相信,子女不唸大學也無妨。我看到英國的媽媽們可以那麼討厭子女的大學入學考試,活得如此超然的情形,著實嚇了一大跳。因為,在亞洲,如果不上大學,簡直像是發生天大的事呢!
子女如果身體不舒服,亞洲的媽媽會說「都是我沒有準備好吃的東西」或是「都是我沒把食物保存好」,把過錯都攬在自己身上。但是,英國的媽媽們則會說,是「孩子生來體質就比較弱」。當孩子個性有問題時,亞洲的媽媽會說「因為我們是雙薪家庭,所以沒有好好照顧到他」,找出各式各樣的理由來自我反省。但是,英國的媽媽則會說,那是「孩子的天性」。成績有問題時,亞洲的媽媽會說「都是因為家裡沒錢送孩子去上好的補習班」,而感到內疚不已;相反地,英國的媽媽們則會解釋為「孩子的能力就僅止於此,是與生俱來的(cut out to be)」。
看到了這些差異,我找到了一個所謂「視為一體」的行動單位,可以用來解釋亞洲媽媽與西方媽媽的不同。心理學是研究感受、思考、判斷、行動等所有行為的學問。但是,西方心理學向來認為行動的單位是「個人」。而且,世界各地的人們,大多也是以個人為單位來行動。我在學習心理學時,老師也是這麼教的。但是,我發現光憑「以個人為單位」來解釋的西方心理學理論,來說明東方媽媽們的行為,是有困難的。
因為,亞洲媽媽們不是以「個人」為單位,而是將對自己而言重要的人,都「視為一體」來行動。因此,以西方心理學理論來解釋亞洲媽媽們的行動,往往會有難以理解的情形。
以「視為一體」的單位來說明,可以很輕易的了解,為何亞洲媽媽對子女缺乏耐心,會忍不住大呼小叫。西方的媽媽將自己與孩子視為全然不同的個體,因此,會與子女面對面溝通,會適當保持距離,會想要了解子女,並且等待子女成長。
但是,亞洲的媽媽將自己所生的子女「視為一體」,因此,便希望子女可以符合自己的期待。但是,孩子當然不會完全依照媽媽的期待,因此,媽媽的心裡就會變得很著急。亞洲媽媽們對孩子最常講的話,不就是「快一點」嗎?
不只是媽媽們如此。一直以來,我們人的生活中,總是將血緣、學緣、地緣等,擴大為「視為一體」的單位,因此,往往無法做出合理及冷靜的判斷。在亞洲,打老婆或孩子的男人,會美其名說是在「教導做人的道理」。丈夫將太太「視為一體」,爸爸將兒子「視為一體」,而不加以區分。他會認為打兒子或是老婆的舉動,就跟在打自己沒什麼兩樣。
有位亞洲媽媽,很久以前曾經自己獨自在美國養育子女。因為處境艱難,沒有人可幫忙照顧小孩,所以只好將孩子單獨留在家裡。但是,獨自在家玩的孩子,因為事故而死亡了。這個時候,這位媽媽不斷的說「是我害死了他,就是我殺了他」。聽了這段話的美國警察,就把媽媽當成嫌犯逮捕起來。以亞洲人的立場來看,美國的警察真是難以理解。因為,亞洲人都清楚的明白,這位媽媽並不是親手殺了孩子,只是因為將孩子「視為一體」,所以認為孩子死,都是自己的錯,而感到痛苦萬分。
對於只將養育子女的責任,設定在十八歲為止的西方人而言,是絕對無法理解亞洲人這種「視為一體」的行為。西方人也聽不懂所謂的「孩子多的父母,每天擔心操煩不斷」,到底是什麼意思。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
出版社:大田出版
作者: 文恩禧
愛是媽媽的義務,也是喜悅。但是,不知從何時開始,愛只剩下義務,喜悅已消失無蹤?透過這本書,我希望媽媽們可以擺脫「吃力的」這種折磨人的媽媽角色,而去充份感受養育子女的真正喜悅.....
Photo Source: shekno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