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的挫折不是選擇,而是必要

大好書屋 | 2022-07-29

(圖 / 免費圖庫Pixabay)

 

當孩子開始行走與說話了,世界逐漸變得遼闊,自我主張也日益增強。過程中,孩子甚至會不由自主地開始做些不該做的事,這種時候,父母會本能地感覺到自己必須教導任意妄為的孩子何謂是非對錯;同時,也堅信自己必須協助孩子學會控制他們的情緒與行為。

然而,當父母嘗試教導孩子某些事,或是阻止孩子做某些行為時,他們會開始反抗,「不要!」變成了教養過程令人感到艱難的瞬間。其實,孩子開始說話與行走的時候,反而讓許多父母倍感辛苦。除了會感到控制孩子一事漸漸變得困難,當然也因為自己實在跟不上孩子過度旺盛的能量。不過,孩子越來越遼闊的世界與越來越鮮明的自我主張,都是必然的成長過程。

此時,父母該教導孩子什麼呢?規矩標準與自我控制。過了學步期的孩子會開始主動想和同齡朋友一起玩,此時,唯有遵從適當程度的規矩與自我控制,才能與同齡朋友相處融洽。這些規矩標準與自我控制的重要性,會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提升。尤其是若想適應國小生活的話,更是必須懂得遵守規矩與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動。

如果孩子想學習規矩與自我控制,得先讓孩子擁有延遲欲望與滿足的能力。換句話說,遵守規矩與自我控制是屬於「調整」的範疇。只是,過度嚴格的限制與控制會讓孩子失去自律的力量。因此父母必須透過適度的調整,使孩子不會輕易放棄;這個概念稱為「隨意的挫折」(optional frustration)。

如同前文的解釋,孩子需要屬於自己獨立探索與體驗世界的過程,一旦父母過度嚴格地控制孩子的每一個行動,孩子便會漸漸喪失自主行動的意志,也可能就種下「反正我做什麼都不可以」的挫折感。萬一遇上了父母是不容許犯錯的性格,孩子的行為也會變得越來越受限|擔心著自己做錯事的同時,失去了嘗試的意願|孩子藉由失敗來學習這個世界,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當孩子總是只顧著留意父母的臉色時,探險的意志也就此消失。

相反的,認為「既然自律很重要,那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吧」的父母,則是因而放任孩子的一切行為。此外,也有孩子想要什麼就買什麼給他們的父母,或是自己的孩子對朋友做錯事時,也會為了鼓舞孩子而不願承認犯錯。這些情況非但無法讓孩子好好體驗挫折,孩子也無法學習到「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被滿足」的現實、身為社會一份子必須遵守的規範,以及根據情況做出適當行為與控制情緒的方法。

有些父母會因為無法與孩子抗衡,而選擇放棄調整。我想起一位母親,她養育著30個月大的老大與剛出生的老二,老大會在媽媽照顧老二時激動地鬧脾氣,又是大哭又是暴怒。這位母親向我坦言,由於無法好好照顧老二,自己只能無可奈何地全盤接受老大的驕縱,百分之百按照孩子的意願行動,導致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她的慌張模樣實在令我深感遺憾。

其實,經常能見到父母放棄調整的情況,像是在超市、餐廳、公園,這種景象相當常見。舉例來說,置身超市的孩子會為了得到想擁有的東西,忽然躺在地上鬧脾氣,許多父母會因為不知所措、羞愧而順從孩子的意願,只希望盡速結束這件事,達成這場不合理的協商。

無論是過度嚴格的態度、過度放任的態度、放棄約束的態度等,都可見父母在「調整」階段基於各式各樣的原因,而出現差異甚大的對應方式。「調整」,是為了孩子的生存與適應社會,而教導他們學習延遲當下欲望與滿足的能力。藉由體驗欲望一次次不被滿足而產生的挫折經驗,孩子便能逐漸學會遵守規範與規則的方法,以及控制情緒與欲望的方法。如果父母過度嚴厲地控制孩子,他們就會因為無法克服這些挫折,而喪失進步的能力;如果父母過度放任或放棄調整,孩子則會因為不曾經歷這些挫折,而產生可能成為任意妄為之人的風險。在此必須再次強調,極端的態度絕對不是良好的教養。

「適當的挫折」對孩子不是選擇,而是必要。原因在於,過大的挫折,孩子無法克服;過小的挫折,孩子無法學到任何事。讓孩子經歷挫折,並不是因為不愛他們,而是為了教懂孩子某些道理。因此,請放下自責,並從旁靜觀孩子自挫折中學習吧。猶如樹木會在歷經寒冬後更加堅韌,孩子也會在克服挫折的過程中,成為加倍成熟的個體與社會一份子。

 

 

➤ 看好文‧拿好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
到活動頁按讚留言,就有機會獲得《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這樣?》一本喔!

 >> 參加贈書活動 << 

活動期間:2022/7/29(五) - 2022/8/4(四))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書   名: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這樣?
出版社:大好書屋
作   者:崔治鉉 최치현
譯   者:王品涵

 >>好書這裡買<< 

掌握成長訊號×教養三核心,
精神健康教授解答兒童心理、情緒、行為、社會性難題!

國網路書店讀者9.7星評,蟬聯家庭類書TOP 100四週,
知名兒童精神健康醫學科教授,以發展理論結合諮商經驗,
全面解答父母關於幼兒&兒童的情緒、心理、社會性、行為等問題,
紓解育兒困境,讓孩子在安穩的家庭關係中健康成長!

標籤:創意教養
更多親子生活文章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