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與側耳傾聽

大好書屋 | 2020-10-19

這是發生在兒子小學二年級時的事。

我陪著把裝鞋袋忘在學校的他,一起去了趟學校。在走廊上等兒子拿裝鞋袋的空檔,我見到一名女學生走進了教室。滿臉笑容的她,將雙手重疊擺在腹部,恭敬地對著導師行禮。

「老師好,我忘記拿外套了,現在回來拿。」

「喔,好。」老師或許是正在忙著做事,雙眼只是緊盯著電腦螢幕。女學生再次將雙手重疊擺在腹部,恭敬地行禮後離開。

「老師再見。」

「嗯,慢走。」

女學生打開教室的門,低著頭走了出來。從她進教室到出來為止,老師的視線都停留在電腦螢幕上。即使接受了學生的行禮,也回應了「慢走」,卻根本稱不上是對話。

那位老師並沒有傾聽學生的話。

 

傾聽,側身前傾的「傾」,聆聽的「聽」,也就是傾身聆聽的意思。傾,是由人類的「人」與意指側身的「頃」組成,代表一個人主動側身,將內心的東西完全清空;聽,主要由「耳」、「」(在篆文中為「德」的初始字)組成,意為聽到聲音,理解於心之後而有所得,是能開啟人與人之間交流與溝通的重要能力。換句話說,傾聽是清空內心,透視雙眼看得見與看不見之物的行為,向對方傾注自己的身心,同心同意地聆聽。

根據梅拉賓法則(The Rule of Mehrabian),人與人的溝通僅有七%來自談話的內容(actual word spoken)。話者的表情、肢體語言、聲線、語調等無法透過談話表現的東西,則占了九十三%。僅是聽他人講話,不是真正的溝通。練習傾聽,並實際運用於日常生活,將能恢復不少關係。

 

傾聽的標準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伴侶傾聽(spouse listening)。相當有趣的詞彙。是基於親密的人總是不願好好傾聽的緣故才衍生這個用詞嗎?舉例來說,就像邊看電視,邊敷衍聽著一樣。透過一般家庭的夫妻樣貌,即可窺見何謂「伴侶傾聽」。假如對著正在看棒球賽轉播的丈夫提問,通常都會換來「等一下,先讓我看完這個就好」、「抱歉,我沒聽見,你剛說什麼?」等回應。在這種情況下,對話根本無法延續。

 

第二階段:被動傾聽(passive listening)。意指不太專心,只是放任對方自顧自地說話。雖然比伴侶傾聽好些,但話者或聽者皆無法專注於談話的主題。誰也記不得內容說到哪裡、聽到哪裡,唯有注意力漸漸變得渙散。

我也曾犯過這種錯。下班回家吃完晚餐後,我開始洗碗。洗碗時,兩個兒子走近我身旁說了各種話題,而一心想忙完手邊工作的我通常會說:「嗯嗯,媽媽有在聽,你繼續說。」可是正在洗碗的我,根本無法專心聽他們說話的內容。接著,兩個兒子便會一臉不悅地留下一句:「沒事了,我想以後再說。」然後回他們的房間。心知不妙的我,趕緊停下洗碗,跟隨他們的腳步進房。

「媽媽剛才沒有聽清楚,你可以再說一次嗎?」

然而,兒子卻只是說了句:「我現在沒有心情說。」便在書桌上趴下。我錯過了他們想傾訴的時機。像這樣的被動傾聽,同樣很難與他人好好溝通。

 

第三階段:積極傾聽(active listening)。盡量集中注意力在話者身上,並給予同理態度的方式。根據狀況不同配合附和,也就是加入「天啊!你一定嚇壞了!」、「有這種事?」等感嘆詞。如此一來,感覺受尊重的話者,便會願意進行更深入的談話。

假如兒子小二時的老師願意給予那名女學生積極傾聽,情況會是如何?

「老師好,我忘記拿外套了,現在回來拿。」

「你忘記拿外套啦?趕快來拿回去。」

若能凝視她的雙眼笑著這麼說的話,想必打開教室門的女學生會笑笑地跳步離開。

在日常生活好好使用積極傾聽,能讓他人產生備受尊重的感覺。

 

第四階段:語境傾聽(contextual listening)。不僅是說話內容本身,而是邊聽邊斟酌這些話是源於何種語境。換句話說,就是連沒說出口的部分都能一一掌握。如果高度專注聆聽他人說話,便能一併讀懂沒有顯露在外的心思。

來找我的學生中,有名不太懂得用說話表達自己的孩子。遇到這種情況,必須更專注於他的呼吸、眼神、手勢、聲音、雙腳動作等。不久前,我和一名持續在上課時間趴在桌上的學生聊了十五分鐘左右。這名學生一直盯著地板,說話也沒什麼力氣。身體些許顫抖,偶爾撕咬自己的指甲。我緩緩呼吸,然後安靜地握住學生的手。

「現在不知道為什麼覺得有點不自在、有點悶,還有點孤單,對不對?」

「對。因為讀書壓力有點悶,然後最大的感覺是孤單。」

像這種情況,正是聆聽對方情緒與需求的語境傾聽。語境傾聽,可以觸發更有深度的對話。

 

超越以上四種階段的,是有辦法對他人說話內容給予同理態度,並善用語境傾聽的「同理傾聽」。同理傾聽,唯有在聽者清空內心才可行,同時抱以謙遜的態度聆聽。

換句話說,必須以「I am OK, you are OK」的框架作為出發點。在對方說話的期間,我不會思考自己該說些什麼話,暫時放下判斷或分析,僅是好好掌握對方的情緒與意圖地聆聽。

 

同理傾聽是喚醒內在能量不可或缺的元素。此處的核心是「同理」。太過煎熬的時刻,光是有人願意靜靜坐在自己身邊,便足以成為慰藉;即使不說任何話,光是投以溫暖的眼神,也能使人充滿力量;只是握住手,然後簡單地輕拍輕撫,都會讓人眼淚直流。

同理與同感不同。同感是與對方感受相同情緒,同理則是肯定對方的情緒。肯定「原來你現在有這種感覺」、「原來你這麼憤怒」等,然後與對方一起停留在某種情緒。傾聽正是同理的最佳出發點,這也是傾聽為什麼如此重要的原因。

現在,與孩子對話時,試著好好聽完孩子的話後,理解他們的情緒,並給予同理傾聽。為了適當給予同理的態度,需要自然地配合孩子們的視線高度、姿勢、肢體動作等。語調、說話速度的配合也很重要。嘗試營造出能讓彼此自在對話的氛圍。

設想自己與孩子間存在一公尺的空間。因為當兩顆心的距離太過接近時,糾纏的情緒易於產生令人陷入同感的風險。父母與子女間需要適當的距離,認知子女是獨立於你我之外的存在,並學習輕鬆地看待子女的情緒。

 

將要寫的作業攤在面前,然後來回扭動身體的兒子開口向我搭話。儘管內心想的是「不趕快寫你的作業,在幹嘛?」我仍選擇先靜下心,開啟同理傾聽式的對話。

「媽,我真的很討厭寫作業。」

「原來是這樣,看來你很累了。」

「對,可能是今天太認真打躲避球了。媽看我這裡,因為撞到牆都瘀青了。」

「天啊!一定很痛吧?」

「可是又得寫作業了……」

「很煩吧?那你現在想做什麼?」

「我想休息三十分鐘。媽媽抱我一下。」

緊緊抱著兒子的我,心情也變得自在不少。

 

從現在起,試著以同理的態度傾聽。從與自己的對話、與家人的對話出發,專注於孩子的表情、語氣、聲調、手勢、說話內容,嘗試拋開自己的判斷與想法,善用語境傾聽,並練習同理。如果能閱讀與同理孩子的心,便能開啟妥善溝通與和平共處的新世界。

 

專為媽媽設計的視線高度練習TIP
全家人一起坐下來聊聊天吧!

給予孩子同理傾聽

・如實地將自己與孩子的想法、情緒寫在筆記本。

・對話時,拋開自己的情緒,專注於孩子的身體與心理。

・設想自己與孩子間存在一公尺的空間,保持兩顆心的距離,不要隨孩子的情緒起舞。

・邊對話,邊思考孩子感受的情緒與想要的東西。

・以「原來你這樣覺得」、「原來你想要的是這個」回應孩子的話。

 

 

➤ 看好文‧拿好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
到活動頁按讚留言,就有機會獲得《我的孩子,不需要迎合世界的標準》乙本喔
 >> 參加贈書活動 << 
活動期間:2020/10/19(一) - 2020/10/25(日)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書   名:我的孩子,不需要迎合世界的標準
出版社:大好書屋
作   者:尹珠善 윤주선
譯   者:王品涵

 >>好書這裡買<< 

你會對著紅蘋果說「你為什麼不是綠色的」嗎?
那麼,為什麼要強求孩子長成你想要的樣子?
每一個孩子,都擁有獨特而無限的潛能,
只要改變父母的視線高度,你就能讓孩子擺脫囚禁的框架,展翅高飛!

標籤:創意教養
更多親子生活文章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