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與表達

大好書屋 | 2019-07-08


示意圖(圖/pixabay 

溝通與表達

維維在小班的第一天上學日,足足哭了三小時,但第二天開始竟然不哭了。老師說維維在學校很配合團體生活,情緒穩定、很少哭鬧,媽媽認為他和哭了一個月的姊姊比起來,真是個適合上學的天使,也就放心許多。

一、兩個月後,老師跟媽媽說,維維在學校很少說話、也不太會主動表達需求,老師問維維問題時,他多半露出可愛的笑容,加上點頭或搖頭;最常用的詞彙就是好/不要。當維維的水壺不見了或蠟筆斷掉而無法著色,他也只是坐在椅子上看著同學,並沒有向老師求助,直到同學或老師發現,才主動協助他解決問題。如果老師沒有刻意和維維說話,一整天都不會聽到維維的聲音。媽媽覺得納悶,維維在家裡和姊姊玩的時候話很多,並沒有老師所說的情形;媽媽心想,維維可能尚未適應學校生活,下學期應該就會改善。

到了小班下學期,老師繼續向媽媽反應維維的少話已經影響到他的人際互動,當玩具被搶走或跌倒受傷時,老師得先安撫維維的情緒,再從其他孩子口中了解事件始末,因此,維維和同學的衝突增加,情緒也變得愈來愈難安撫。

給孩子說話和表達心意的機會

維維的姊姊是個活潑外向的大班女生,在家中老是拉著媽媽或弟弟吱吱喳喳講個不停。媽媽在忙家事時,姊姊便跟弟弟玩起她最愛的扮家家酒—姊姊會指定維維要扮演什麼角色、說什麼話。維維很樂意按照姊姊的劇本陪玩,姊姊也很清楚維維想做的事或拿的物品;貼心的她,會搶在維維有動作之前,幫弟弟拿好、做好,媽媽總是誇姊姊很會照顧維維,但無形中也剝奪維維表達需求和想法的機會。

媽媽仔細回想才發現,在家裡的確較常聽見姊姊對弟弟說話;念繪本時,也多是姊姊回答媽媽的問題。有時媽媽手上工作正忙著,姊姊會主動提醒維維現在該做什麼事,很快地幫他完成媽媽的要求並告訴媽媽,媽媽很肯定姊姊的貼心照顧。

針對這情形,我分析給媽媽聽,由於維維很習慣姊姊的協助和發聲,導致他在學校遇到各種情境和問題時,無法主動向老師尋求協助,總是被動等待其他人的救援;加上學校同學的遊戲方式並不會像姊姊那般引導,想和同學一起玩的維維,在有苦說不清的情況下,自然會累積挫折感,很容易導致情緒爆炸。

要幫助維維提升溝通能力,一定要先從家庭做起,在大人的陪伴引導下,讓姊姊停下來等待維維,也讓維維試著對姊姊說出想法;換言之,先給維維說話的機會,他才能類化到學校情境和同學相處。

孩子表達能力不好的原因

孩子在某個成長階段很愛問為什麼,時常讓爸媽覺得頭疼火大,其實這樣的行為反映孩子的好奇心、理解力和表達能力都明顯提升,若大人願意引導陪伴孩子、試著和孩子討論對話,自然能提高孩子說話的意願,加強表達能力。而表達能力正是孩子日後學習寫作的基礎,孩子得先學習把腦袋裡的想法有條理地說出來,才能學習用筆寫下流暢的句子。

✽ 嘴巴沒機會說
爸媽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總是叫孩子安靜、聽大人的就對了,長期下來,孩子只會變得更反抗或更消極不想說,導致表達能力變得更弱。✽ 腦子沒詞彙說
孩子學說話的過程,是先從單音開始↓疊字↓語詞↓短句,在練習說短句的同時,仍繼續累積日常生活中聽見的詞彙,以擴充自己的資料庫。假使一位孩子在其成長過程中少有大人跟他互動說話,抑或是大人對孩子講的話,都偏短且缺乏完整的句子結構,孩子便失去了認識學習不同詞彙的機會,講話時也會缺乏語句的豐富度。
✽ 怕說錯被批評
某些孩子的個性較謹慎、害怕犯錯、在意他人批評,倘若爸媽總是強調正確答案,卻忽略了多方角度彈性思考來激發創意的重要性,就會使孩子養成非正確答案不說的焦慮和恐懼,進而排斥表達自己的想法。
✽ 邏輯概念較弱
當孩子的邏輯和時間概念不足時,較難理解如「先…再…」、「一開始……後來……」、「因為所以……」等語句,也就無法用完整且較長的句子來描述一個事件。例如A小孩因為被B小孩打了一下而大哭,老師問發生什麼事,A小孩只說了「某某某打我」,一旁的C小孩上前補充說「剛才A在玩積木時,他的腳不小心踢到B,但沒有說對不起,所以B很生氣,站起來打A。」

爸媽這樣做

l   增加一對一聊天時間
家有兩位以上的孩子,爸媽更需要替每一位孩子創造一對一的聊天時間,像是倒垃圾、洗澡或睡前等,讓孩子享有單獨和大人聊天說話的機會。爸媽也可多用開放式問句(今天在學校和同學玩了什麼?老師帶大家玩了什麼遊戲?)來引導孩子做較完整的口語表達。

l   利用繪本練習輪流發言
親子共讀,對於孩子的語言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有研究發現,從小進行親子共讀的孩子,到了國小階段,舉凡文字理解、抽象概念、閱讀能力等,都明顯比沒有進行親子共讀的孩子來得好。親子共讀不僅能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提升親子關係,更能開啟孩子對學習的好奇與動機。
一開始由大人念繪本給孩子聽,帶孩子認識故事情節及學習使用相關詞彙。接下來,大人可在念故事時,增加一些停頓等待,例如「今天小白兔和媽媽一起去公園,她覺得好……」鼓勵孩子說出後面的詞彙或句子。也可以和孩子玩「我一句、你一句」輪流念繪本—由大人先說一句、再換孩子說一句;或者,大人改成疑問句來問小孩:「今天小白兔和誰去了哪裡呢?」透過不同的互動方式來幫助孩子練習表達。
若家中有兩個以上的孩子,建議爸媽在共讀時,向孩子提出簡單的問題,並讓孩子輪流回答。在此提醒爸媽一個小技巧:先由哥哥姊姊示範回答,作為弟弟妹妹參考,再讓弟弟妹妹嘗試回答。如此,可幫助年紀較小的孩子練習不同的句子組成,也能讓大孩子學習輪流等待發言。

l   生活中多等待和聆聽
假使家中孩子特質完全不同,一位是反應機靈、愛說話,另一位則是慢條斯理、愛思考,爸媽很容易將關注焦點放在愛說話的「」﹂孩子身上,而忽略讓另一位「慢」孩子有表達機會,長期下來,「慢」孩子就可能變得愈來愈不愛說話。因此,爸媽要練習觀察並接納孩子們不同的特質,針對「慢」孩子多給予一些尊重和等待,試著聆聽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主動性。

l   隨時聊天、分享生活經驗
每天花點時間和孩子隨性聊天吧!散步時、開車時、洗澡時、吃飯時,聊聊各自一天的生活,說說聽見或遇見的趣事。我家兩寶最喜歡聽的就是爸媽小時候的故事:爸爸小時候偷吃釀酒的葡萄,結果昏睡在廁所;媽媽小時候和姊妹吵架……透過這些有溫度的對話,讓孩子練習聽別人說話,也試著描述自己的經歷。

l   鼓勵孩子多提問
當孩子向爸媽訴說一件事情時,先別急著給意見或下結論,不妨換個方式問孩子:「為什麼你會這麼做呢?」、「當時你在想什麼?」、「你有什麼感覺?」;平時也可多鼓勵孩子問問題,和孩子來場腦力激盪,不僅能激發想像,更能幫助孩子整理腦中的想法,並試著有條理架構地描述出來。

l   親子多討論、引導思考
扼殺孩子思考和表達能力最快的方式,就是爸媽採取權威式管教,拒絕聆聽孩子的想法、要求孩子服從大人的指令。過去我們的成長經歷多是被要求當聽話的乖寶寶,以至於現在面對孩子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採取同樣方式。假使爸媽能多一些省思和覺察,幫助自己跳脫過去模式,用好奇的角度來了解孩子,不只能開啟親子對話的互動,也能促使爸媽與孩子更了解彼此。例如看完一本書或一部電影,爸媽不妨問問孩子:「故事中的主角為何會做那樣的選擇?」、「換作是你,又會怎麼做?」。 

孩子這樣玩

l   繪本接龍
選擇孩子較熟悉的繪本,由爸媽開始念句子,當爸媽停止在某處時,就換孩子接著說出後面的句子。例如爸爸說:「今天的天氣真好,小波和河馬來到……」,孩子就要說:「農場找小動物玩。」爸媽也可改用幽默方式,故意念錯句子,如「今天天氣真好,小波和大野狼去公園找恐龍玩」,讓孩子來找碴並糾正。

l   兒歌傳唱
這項遊戲很適合在車上或走路時玩。進行方式如同繪本接龍,由爸媽起頭唱孩子熟悉的歌曲;當爸媽停止時,孩子要接著唱後面的歌詞。

l   對話式扮家家酒
扮家家酒遊戲不僅能刺激孩子的語言發展,更是激發想像力、練習換位思考、增進同理心的好遊戲。爸媽可和孩子輪流扮演老闆/客人、醫生/病人,透過不同的對話內容(歡迎光臨,請問想吃什麼/我要義大利麵和咖啡、請問哪裡不舒服/我頭痛、喉嚨痛不想吃飯)來提升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爸媽更可利用老師/學生的角色,來模擬孩子在學校發生的卡關情境,讓孩子學習較好的處理方式(例如媽媽打翻牛奶而大哭,孩子試著教導媽媽去找老師幫忙)。

➤ 看好文‧拿好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
到活動頁按讚留言,就有機會獲得《從心學教養》一本喔
 >> 參加贈書活動 << 
活動期間:2019/7/9(二) - 2019/7/15(一)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書   名:從心學教養
出版社:大好書屋
作   者:徐瑜亭

 >>好書這裡買<< 

你擔憂孩子表現得不夠好?懷疑自己給的不夠多嗎?
或者,你總是企圖讓失控的教養情境回到「正常」,
是個自責又挫折連連的爸媽?
成為好大人,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孩子0~10歲這段育兒時光,有一連串甜蜜又苦澀的挑戰等著你。
這本書獻給每一位在教養路上努力找方法、自我調適、想更親近孩子的爸媽們!

更多親子生活文章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