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遊戲是一個社會化過程-理解幼童行為成因,幫助孩子適性發展、培養生活技能

大好書屋 | 2019-01-23


(圖/免費圖庫pixabay,示意圖)

兒童的遊戲其實是一個實驗室,大量關於角色和關係的研究在這裡進行。遊戲是一種會成為未來孩子與他人互動基礎的活動—絕對不是沒有意義或浪費時間。儘管如此,孩子在遊戲中還是會出現爭執,多數父母和托育人員都能說出像下面這樣的故事。

一天下午,四歲的莎朗帶著擦傷的膝蓋回家。她最好的朋友潔米把她從鞦韆上推下來。莎朗的媽媽第一個直覺是要打電話向幼兒園老師抱怨,畢竟,他們不是應該看著孩子嗎?

幸運的是,莎朗的媽媽對幫她學習生活技能更有興趣,而不是因為社交衝突而責怪他人。她坐在莎朗旁邊問:「親愛的,妳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嗎?」

「潔米下了鞦韆,然後我上去了。」莎朗說道,然後防衛性地補充:「她沒在用了。」

媽媽壓抑住笑意,突然明白了故事的走向。「妳知道為什麼潔米下鞦韆嗎?」

「為了拿她的外套。」莎朗冷靜地回答。

正如媽媽懷疑的那樣,當潔米穿著外套回來,發現莎朗坐在「她的」鞦韆上時,就把她推了下來。媽媽花了一點時間證實女兒的感受:「我敢說當潔米推妳時,妳一定覺得很可怕,或許覺得她不再是妳的朋友了。」

「嗯!」莎朗的嘴唇顫抖著說,並且哭了起來。當她哭完並感覺好一些後,她們一起探討發生了什麼事。媽媽問,當潔米從鞦韆上下來後,除了坐上鞦韆外,莎朗還可以做些什麼事。莎朗想了一會兒,覺得她可以為潔米保留韆鞦,直到她回來。

「如果妳為潔米保留韆鞦,會發生什麼事呢?」媽媽問。

「潔米會重新開始玩鞦韆。」莎朗說。

「潔米會把妳推下來嗎?」

莎朗搖了搖頭,她可以看出如果她有不同表現,結果就會不同。媽媽同意潔米推莎朗不對,她還幫女兒了解,她可以清楚地告訴潔米:「不能推人。」媽媽幫莎朗明白她可以選擇,而這選擇會影響事態的發展。換句話說,莎朗擁有個人的力量和影響力。藉由與莎朗討論而不是急於拯救她,莎朗的媽媽讓她感覺自己擁有能力。

重要的是,父母應避免訓練孩子把自己當成受害者,認為自己無力改變或影響整個狀況。莎朗的母親原本可以衝去打電話給幼兒園老師(並責備),在過程中鼓勵女兒養成受害者心態。莎朗或許需要一點幫助,但不是同情、指責他人或被拯救。她正學習在社交情境裡與人互動,父母和老師應該協助她自行探索發生的事情、對事件的感受、從中學到什麼,以及有什麼解決問題的想法。

大人可以幫孩子從這些早期的友誼實驗中,學習到自己並非無能為力,而是可以透過生活中的選擇影響經驗。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書   名: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好書這裡買
出版社:大好書屋
作   者:簡.尼爾森, 謝瑞爾.艾爾文, 羅思琳.安.達菲
譯   者:陳玫妏

「為什麼三歲的孩子會咬人?」
「每次去大賣場,四歲兒子就吵著買玩具,不買就大哭大鬧……」
「怎樣才能讓我五歲的兒子乖乖睡覺?」
「為什麼我跟五歲的女兒說話,她會完全聽不到?」

「學齡前」是啟動正向教養的黃金時期,
掌握正確育兒方向,
孩子就能擁有更好的人生起跑點。

標籤:創意教養
更多親子生活文章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