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小孩洗碗

◎ 陳生慶(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主任)

       在森林小學,除了早中晚三餐,還有早點心、午點心、晚點心,小孩自然有許多機會要洗碗,或是,有很多機會「不洗碗」。

       其實小孩不想洗碗,也很可以理解,當餐廳外還有那麼多有意思的人和事等著他們,玩都來不及了,誰會喜歡洗碗呢。於是,有的孩子會拜託大人幫他洗;有的,是飯一吃完人就不知道去哪了,只留下盛著飯渣的碗盤。一旦桌上放了一個,就會冒出第二個、第三個......隨著「破窗效應」擴大,不洗碗的小孩也愈來愈多。

第一步,了解孩子的困難

       校務會議上,老師們一起討論,除了「懶得洗」以外,還有哪些原因擋住了小孩的意願。可能是,洗碗槽太高了?那麼,幫低年級小孩加一個墊腳的檯子;也可能是,需要幫小孩將大的事情拆解成小的步驟,協助孩子條理化、結構化。於是,我們立刻在餐廳貼出一張「洗碗五步驟 」的海報:

1. 吃完飯,用抹布把飯渣收到碗裡,順便擦桌子。

2. 把碗裡還有的剩菜、飯渣,倒進廚餘桶。

3. 把菜瓜布弄濕,沾一點肥皂,抹在餐具上,碗的裡裡外外都要抹。

4. 用清水沖乾淨。

5. 把餐具放到自己的碗櫃。

哄小孩洗碗

       更核心的原因可能是,小孩覺得洗碗會「佔掉」玩樂的時間。針對這項最主要的阻礙,邀請小孩參加一個研究計畫:有人說,洗碗只需要兩分鐘?我們預計研究不同年紀的孩子,從吃完飯、洗完自己的碗、放入碗櫃、擦好桌面,實際需要花多少時間。由老師幫每個小孩計時並且記錄,持續三個星期。這項研究,當然是為了「哄小孩洗碗」,但這個研究本身也有它的意義和目的:協助小孩瞭解,洗碗花的時間其實並不多,瞭解之後,就可以預留多少時間來做,以便安排其他的事情。

       頭三天,許多小孩覺得新奇、想挑戰誰洗得比較快,這個計畫立刻就發揮了作用,但也僅止於三天;第四天起,孩子們又陸續開始把髒碗留在桌上,就一溜煙跑掉了。

       回歸事情的本質,人到底為什麼要洗碗?洗了,才有乾淨的碗可以用。那先放著,等到下一次要用的時候再洗,難道不行嗎?這確實是許多小孩不想「立刻洗」的心情。放著除了不好看,除了可能滋生蚊蠅,還會有什麼問題?哄小孩洗碗,並不是要用交情哄騙他們,而是要提供事情的真相。經過一番思索與研究之後,我們決定,將生活與自然課結合,在全校的自然課進行一場合科教學:

1. 先讓小孩看,每年全球有多少人因為細菌而造成食物中毒。

2. 食物裡常見的細菌種類有哪些?這些細菌喜歡哪種溫溼度、什麼樣的環境?

3. 有研究證明,吃完飯後把碗放著不洗,細菌數會飆高。而且,過一段時間再洗,也只能洗掉一部份的細菌,還是會有殘留。

4. 複習洗碗五步驟的祕技。

5. 最後,帶著小孩到餐廳實際練習一遍,如何把碗洗乾淨。

       上完這堂課之後,那些原本不想洗碗的小孩,竟然就都主動地開始洗了,而且不用叮嚀提醒,餐餐洗,天天洗。

將「控制場」放在心裡,而不是身外

       大部分的人都以為,只要給小孩外在管制一段時間之後,小孩就會逐漸內化,養成自制的習慣,但許多例證都反駁了這項理論。心理學有個名詞叫做「控制場」,研究顯示,把控制場放在個人心裡,充分給予他判斷與選擇的自由,個人就能自我約束;如果是外來的管束,控制場就在個人身外——也就是在權威人士的手裡。

       要協助「不想」洗碗的小孩,關鍵還是在於,讓他「想要」洗碗。而要讓孩子打從心底「想要」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是,煽起他的動機和意願,當人有了自主的、內在的趨力,他就不需要倚賴外在的規範和約束。即使在洗碗這件生活小事上,也可以大大地當自己的主人。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335

標籤:親子話題
更多親子生活文章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