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禮貌」成為委屈人的藉口

◎陳志遠(人本基金會台北總會秘書)


「你們搞清楚,今天是老師把我的頭打破耶!想不到學校竟然還要記我過… 該說的我都說了,你們好自為之。」在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上,阿誠氣到受不了,站起來忿忿地說了這麼一串。當下,我不由得在心裡喊了聲:「哎呀,不妙。」果不其然,擔任申訴評議委員會的老師也按捺不住,厲聲疾呼要嚴加處分這個「頑劣分子」。

前一陣子接到這個申訴案,剛接起電話,阿誠劈頭就說「我要申訴隔壁班老師,他把我的頭打破了。」我嚇了一跳,連忙問他在哪裡?就醫了沒有?現在還好嗎?阿誠接著說:「欸,你冷靜點,是之前發生的事情,傷口已經好了。」

阿誠說:「那一天,隔壁班老師因為懷疑我在廁所吸菸,很大力的拍著門,要我從隔間出來。穿好褲子開門,老師立刻扯著我的衣領要我去學務處。動作很粗暴。我很自然的要去撥開老師的手,沒想到,老師因此生氣,用手上的保溫瓶打我的頭,然後繼續拉著我去學務處。之後是學務處的人員說我流血了,我手一摸,滿手都是血。」

「我被送到醫院之後,教官隨後也到了醫院,不過他不是過來瞭解傷勢,而是要我吹一氧化碳偵測器(註)。護理師請他離開,教官還是一直盧,一直到護理師說要教官不要干擾醫療,教官才離開,而我拒絕吹一氧化碳偵測器,則變成了學校認定有吸菸的理由。老師把我的頭打破,還沒做任何懲處,學校一直推拖還要再進行調查。現在倒是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說我有吸菸,而且還很快的記過了。」

阿誠講話很直,但也不是樣貌凶狠,而是那種理直氣壯的姿態。我們一起談這個申訴案的過程中,其實我有點擔心;因為很多時候,學校裡的大人,並不喜歡理直氣壯的孩子。

我也跟他說,我很願意陪他去申訴,但學生申訴委員會的成員是以老師為主,要撤銷這個過可能不容易。最後我們都同意:我們去申訴;記的過有沒有被撤銷是其次,主要是藉由這個機會跟學校談兩件事情:一個是老師打人跟學生抽菸,都應該要有同樣嚴謹的調查,同一事件裡兩個事情的處理方式,不能有這麼大的差別待遇。再來,學校就算認定阿誠有吸菸,也應該貫徹輔導先於處罰的原則。在學校沒有任何輔導的狀況下先記過,製造這樣的對立,對於學生行為的改善沒有任何幫助。

原本,我們也是往這方向去談,與委員們的互動也是滿平順的,阿誠把我們想表達的內容事情講得很好,他不卑不亢的說話態度,實在應該被看做要好好培養的能力。只是,委員中的一位老師,一直試圖插話,講的內容無非是:「你如果當下不掙扎怎麼會有衝突?」「把老師的手撥開,太不尊重老師了!」「學生跟老師犯錯的處理怎麼可以是同樣的程序?」這些發言,我在旁邊聽,也覺得實在是不良的示範。一方面示範對身體自主權的不尊重,另一方面也否定了平等這個普世價值。我出聲制止他,請他尊重阿誠發言的時間;就在這當下,阿誠站起來說了文章開頭的那句話。說完,那一位老師氣急敗話的說:「你們看看他,對老師說這種話,不禮貌!不知悔改!」

我要求主持會議的主任制止老師對孩子的人身攻擊,看著那個老師的臉。我想起我小時候,其實對這樣的人是反感的,只是囿於還是有被大人照顧的需求,我一直扮演一個「有禮貌」的小孩。與其說討好,我總覺得是在哄著這些大人,免得他們耍起脾氣、鬧彆扭起來,實在太過麻煩。但是看著這些大人被哄得服服貼貼,我有時反倒就更惱火了,哪裡來的這些規矩,把我身邊這些大人都變成笨蛋?現在想起來,我氣的其實是我被迫哄著他們的這回事─怎麼會因為是小孩,受了委屈就不能生氣?

這個案子也是。阿誠受的也不是什麼小冤小屈,在學校當眾被人扯著領子打破了頭,在這種狀況下還不生氣的話,反而會讓人覺得他少了點人性吧?顯然,那些根深蒂固的「對長輩要有禮貌」的觀念,不僅僅是扭曲了小孩的正常情緒,也讓大人深陷其中。就像這位「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的委員,即使被賦予處理學生冤屈的重要任務,還是沒辦法同理受委屈的人。結果,讓「有禮貌」的要求凌駕了他的責任。

其實禮節的規範各地都有,那就只是想要讓人與人之間維持良好的關係的一個嘗試。而其中一些規範變成了被死守的教條,不但沒有達成原本的目的,反而讓我們沒有辦法合理的對待人。也不是說我們就要小孩別懂禮貌;而是,教禮貌這件事,要回到維持人之間的良好關係這個目的來談,而維持良好關係,最核心的,還是要讓人能夠好好的被對待。

否則,當禮貌變成必須被遵守的教條,而我們變得只會用「有沒有尊重長輩」來斷定小孩好壞,甚至要求小孩違反人性,即使委屈到極點了也不能生氣,這種禮貌就會成為人與人之間的阻隔,不僅讓我們失去正常看待人的眼光,更會讓我們失去合理對待人的能力。

與其用禮貌去定義一個好小孩,不如看見並珍惜孩子每個想照顧人的心意,也陪孩子一起練習照顧別人的感受。

註:二○一四年,新北市教育局花費二五○萬,購買一二五台一氧化碳偵測器,做為檢測學生是否吸菸的工具。可參《蘋果日報》當年七月三十一日的報導〈「吹一吹」抓學生菸蟲 新北採購百台檢測儀〉。

 

✜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328期

標籤:親子話題
更多親子生活文章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