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業表現,不是優秀與否的評量標準

sama記事本 | 2016-06-08

「學業表現,是否為優秀與否的評量標準?」我和哥哥最近對這個問題有一些討論。

前幾天,哥哥放學回來跟我說:「和我打桌球的幾個學長,他們的爸媽竟然希望他們編入資源班,因為這樣會考有加分。雖然,他們月考常常個位數,甚至零分,但是我覺得他們只是不喜歡唸書,或者對課業沒完全興趣,並不是學習有問題。為什麼他們的爸媽會為了會考加分,就希望他們編入資源班呢?」當下我沈默了,不知如何回答。

昨日,哥哥數資班群組中的家長邀請我加入另一個家長群組,新群組中幾個家長討論的話題環繞著不想和一般生一起上課,希望數資生可以自己成班(現行制度通過資優鑑定的學生一樣在原班上課,僅有數理課程抽離原班上進級內容)。
我看到這樣的對話,心中有些錯愕,也很難過,我把這些對話給哥哥看,哥哥嘆了一口氣說:「我很喜歡數資班的同學,可以一起研究很難的數理問題,我也很喜歡原班的同學,我們可以一起參加活動、一起分享功課外很多的事情。和不同的人相處有不同的樂趣,家長真的沒必要只考量成績與升學。」哥哥的話,讓我心有戚戚焉。

我跟哥哥分享:未來在社會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我們必須學會和不同的人相處。我認為資優鑑定只是一個門檻,篩選出來的學生,也許在某個領域比較敏銳或因提早學習而懂得較多,那並不能代表可以貼上高人一等的標籤,我能理解父母望子成龍的期待,但我不能接受以學業表現類別化,而去排斥表現沒那麼突出的同學

哥哥聽了點點頭,說:「上次我在書本裡看到計算、背誦、分析和創意都是很重要的能力,我覺得很有道理,但是在台灣特別重視計算和背誦,只要這兩項不錯,就會被認為很優秀,我這兩項能力不錯,還有點分析能力,就能通過資優鑑定。但是弟弟的創意那麼強,卻不一定會被認為是資優。
如果,爸媽只重視學業表現,弟弟的優秀就不一定會被看到,那有多麼可惜,就像和我打桌球的學長們一樣。」哥哥頓了頓接著說:「我唸了數資班後,才發現並不是通過資優鑑定的同學都真的非常聰明,或者對數理特別有興趣,大部分同學是在父母精心培養下,補習又提早學習,才有這樣的表現。所以對於他們的爸媽來說,進入數資班很重要,因為提高了進入明日星高中的機會。
我覺得這樣很可惜,我以前不喜歡數理,進入數資班接觸到較深的內容、可以一直思考才覺得有趣。我也覺得資優班不是讓自己貼上高人一等的標籤,而是有更多機會深入學習。」

學業表現,不該是優秀與否的評量標準,我和哥哥有一致性的看法。站在父母的立場,回歸現實面,少子化的衝擊,升學、進大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再看看職場,學歷早已不是就業保證,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把學業表現列為孩子唯一努力的目標,又有什麼意義?

讓孩子適性發展,找到他們的專長與興趣,鼓勵他們勇往直前努力。當學業表現不再是優秀與否的評量標準時,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必定更為多采多姿吧!

上圖:哥哥拍攝。左邊是哥哥種的菜,右邊是弟弟的多肉植物。孩子的發展和植物生長一樣,在各自適合的環境中,都能展現最好的風貌。

 

更多親子生活文章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