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外地求學,我好擔心..


(圖片來源:Elmira College @flickr, CC BY 2.0)

◎黃俐雅

林媽媽(以下簡稱林):我女兒是寄宿在外地的高中生,學業成績名列前茅。雖然也歡喜於她的表現,但我有更多的擔心,心裡常有聲音冒出來:「這樣好嗎?」「她會不會因此而失去什麼?」...周圍的人都說我不知足也想太多了,學生的本分,不就是要認真讀書嗎?可是,我的擔心真的沒有道理嗎?

黃俐雅(以下簡稱雅):那個擔心,讓你的歡喜不踏實嗎?要不要形容一下心裡的感覺是什麼?

林:我心裡悶悶的,像烏雲罩頂,很心疼,替她感到辛苦!她的學業很重,我又幫不上忙。

雅:所以繁重的學業讓媽媽有無力感,而孩子不在身邊就更心疼了!你剛說的「她會不會失去什麼」,可以具體舉例嗎?

林:我擔心繁重的學業破壞了她的學習胃口、影響身體健康,因為花時間讀書會影響睡眠、視力,心情緊張也會加重心臟血管的負荷,還有會沒時間經營友誼或錯失了談情說愛的機會...也就是說,太專注於課業,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事。

雅:針對以上的面向可先檢視一下:她有過厭惡讀書,或說過不知道讀書要幹嘛嗎?她的體能、免疫力、排泄情形、睡眠時間、視力度數、人際關係...有過讓你擔心的情況嗎?

林:對於讀書的不滿,她唸是會唸啦,但唸完後,自己還是會去讀書。她的理由是,還不明確自己的興趣在哪裡?如果知道,起碼有個使力的方向。其他的除了睡眠時間不足,好像也還好。

雅:嗯!聽起來,現在比較聚焦且幫得上忙的有兩個:睡眠時間不夠的問題,還有如何協助她探索興趣、多參與活動,是這樣嗎?

林:好像是喔!

雅:孩子如果課業太重或想要成績更好,睡眠時間常會被剝奪。可以量化出她花了多少時間上課、補習、寫作業、準備考試、上網、運動或從事其他活動嗎?能否在時間安排上重做調整?

或者,檢視孩子對學業成績的想法,這是她花時間在課業上很直接的原由。比方說,那麼拼是為了什麼?是花父母錢心疼?出外讀書不能表現太差?轉移想家的情緒?大人有給她什麼壓力嗎?

成績是不是她證明自己的方式之一?希望將來有好學歷好工作?或其他的理由?這一切,只能靠取得好成績來達到嗎?

提出這些問題,好像是要孩子回答,但其實是我們要先想清楚,然後讓孩子安全的說她的想法,談話過程要尊重她的感受與決定,因為我們只是要協助她想得更清楚而已。另外,有很多腦科學的研究,都顯示出睡眠對健康與學習的重要,這些訊息可展延為她自我照顧上的常識。

林:那要怎麼鼓勵她多參與活動,或探索興趣呢?

雅:參與活動也是探索興趣的觸角之一。我們平常的居家生活與特別安排,就是最切身的活動,學生較易接觸到的,則是班級和學校的活動或社團;當然孩子有喜歡獨立操作的活動也值得鼓勵,像閱讀、欣賞影集、聽音樂、寫作、繪畫、摺紙、攝影、跑步、做菜、拈花惹草、上網等。在臉書上分享自己或與別人交流,也是社交活動,能學習拿捏人我之間的往來倫理與法律規範,這將會是更寬廣的空間平台。

也許,媽媽可以分享在孩子身上所觀察到的特質,或問孩子她自己想嘗試些什麼?對什麼有熱情?學校的輔導室,通常有提供探索專長的心理測驗。能早些確認未來出路的興趣是不錯,有人是工作結合興趣,有人是工作和興趣可以分開,這樣講好像不夠積極,但這是社會的真實面。當然啦,興趣有時是多樣的,也會改變,無論是針對工作還是怡情養性的休閒;何況,很多活動都隨著時代而推陳出新了呢。

林:跟著你這樣想過以後,心裡好像好過多了。

雅:有時候困擾我們的是單一事件,有時候原因更多樣...可能知道困擾的原因但沒找到方法,或有情緒但沒找到源頭;一旦被困擾,就成了生活的壓力,壓力無法被回應時,可能又幻化為焦慮。

林:對啊!把過程量化,讓我比較清楚可以協助的方向了。

雅:像媽媽這樣能意識到自己有情緒,就是讓壓力不擴大為焦慮的好契機!再針對造成壓力的所有可能,把它們一一陳列出來,這個條列過程有點神奇喔!好像列出一項原因,心裡的壓力就釋出一項,因為透過這個「明白」而提升了對問題的掌握度!

至於條列出來以後,又該怎麼辦呢?有位猶太裔的精神科醫師名叫福蘭克爾,他提供過一個方法:對於可以解決的就去解決,解決多少算多少,對於當下無法解決的就先「漠視它」。這並不是永久的逃避,是為了我們還不知道如何作為時,暫時不讓它繼續控制了我們的情緒。

我很喜歡他的方法,這是面對生命不確定的過程中,一種不擴大災難的態度。畢竟,未來一直一直的來,如果持續讓自己被困住,我們可能會失掉眼前與將來,如此一來,不是得不償失了?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 275期

 

標籤:親子話題
更多親子生活文章
我要留言